夏至:何以夏日味渐浓

 

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夏至一阴生
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节气之一,春秋中期已有夏至的记载。

根据古代历法,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夏至节气大致在农历五月中旬,表示夏天已经过了一半。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盛极必衰,阴阳转换,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所以说“夏至一阴生”。

古人用《周易》中的十二个卦来配一年十二个月份,一卦为一月之主,称为“十二辟卦”,也称为“十二消息卦”。

按照节气历,夏至到大暑为午(五)月,在“十二消息卦”中为天风姤卦,姤卦初爻为阴爻,其它为阳爻,形象地表现了“夏至一阴生”。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正因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蝉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而喜阴的半夏则开始生长。

正因为“夏至一阴生”,所以夏季养生一方面要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气血,不要因贪凉而被虚邪贼风趁虚而入,造成感冒、肩周炎或者面瘫等疾病。
夏至,天长地久


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南朝梁刘昭注引《月令章句》曰:“夏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长,去极极近,晷景极短。”

夏至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从夏至这一天起,天气也逐渐炎热起来,于是有“夏至未来莫道热”的谚语。夏至过后,天气并不是立即就热起来,一般要过二十天左右,入伏以后,才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古代帝王在冬至日祭天;相对应地,“夏至一阴生”,帝王在夏至日祭祀地祇(地神)。

对于夏至,可以用“天长地久”四个字来概括其精神。
夏至九九歌


如同冬至以后要数九一样,民间习俗夏至以后也有数九,数完九九八十一日,伏天早就过去,暑热早已结束。

最早的“夏至九九歌”,见于宋代陆泳《吴下田家志》:“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大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jī。”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物,用于烤火取暖。

现在流行的“夏至九九歌”有这样一首:“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如果说“冬至九九歌”是盼望寒冬快点过去,春天早早到来,那么“夏至九九歌”就是盼望酷暑早日结束,凉风悠悠吹过来!
夏至吃凉面


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夏至有吃凉面的习俗。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冷淘面”就是今天的凉面。古人还有夏至吃“长命菜”(即马齿苋)的习惯。
来源:儒风大家(rufengdajia)

欢迎来稿:821789730@qq.com

~好文章值得分享~

后台回复“美文“,品读更多精美文章
盛夏来临,玲珑香囊,驱邪护肝,安和身心
陪你度个气顺心和的盛夏
(点击下图,立即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陪你度个气顺心和的盛夏


    关注 无锡百草园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