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见 真正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如果要追寻真正的历史,除非时间倒流怕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周末办年级活动,坐在玄武湖边富有历史意味的阅武台,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都是真的吗?或许按定义来说真的历史都是真相,但我们接触的是真的历史吗?

或许历史只是一个抽象的,人类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的存在。而我们所接触的历史,无论是史书还是铭刻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后人对此事的记录如盖棺定论,但这种记录是最容易掺杂主观意识,乃至篡改。正如胡适所说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我们所能接触的真正的历史只能是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亲身经历事情,当然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而且这种经历我们也会带着主观意识去经历。

真相也就是真正的历史往往是枯燥的,有时甚至是我们所不愿接受的,因此人们给自己自己编就了一个我们一个人或者部分人所愿意接受的历史体系并称之为历史,尽管它大部分并不是真相,不是真正的历史,但它却在人们的心中取代了真正的历史的地位。

如果要追寻真正的历史,除非时间倒流怕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编者按:本文为止庵在汉唐阳光主办的“解读《古拉格:一部历史》:真历史与假历史”活动上的发言,转自共识网。荐书堂转发时标题为:历史并非都是真实的,本文标题改为真正的历史并不存在。
有的人会写历史,有的人不会
谢谢各位。先讲一个跟这个书没有关系的事情。我们知道历史这个东西很早就有了,但是古代人也把历史看的很重,比方说我们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这样的故事。齐国重臣崔杼,弑齐庄公,齐太史书“崔杼弑其君”,于是崔杼杀掉了史官,太史之弟再记,崔杼再杀,崔杼终于放过他,最后历史就留下了这笔。晋国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掌权者赵盾的弟弟赵穿把杀死国君,史官认为赵盾有责任,书“赵盾弑君”。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类似的事情,说明都把历史看得特别重。

中国很有名的史书《左传》或者《史记》,如果用现在的历史观来看,会发现这些书里面有很多地方是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太能理解的。举个例子,在《左传》里面有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个刺客被受人之命暗杀将军,他发现将军很早就上朝了,穿着朝服规规矩矩地坐在那儿等天亮,等着国王和其他大臣来,刺客觉得这个人是好人,突然就后悔了不想杀这位将军了,最终撞树自戕。唐朝刘知几说,刺客已经自杀,被杀之人又不知道有人要杀他,那么修史之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写进史书中呢?

直到今天仍然有这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不会写历史,有的人会写。我和戴老师70年代末读书的时候主要读的是文学,这么多年来,文学类的书大家不爱看了,觉得是编的,大家爱看点真实的。所以现在历史书比那个时候更受重视了,包括《古拉格:一部历史》这样厚重的一本书能够出版,能够被很多人关注,这也是现在才能有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想一想这本书所写的历史是不是真实?小说可以是假的,但是历史是不是真的呢?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看待任何历史都会有疑问。

今天来这个活动我跟主办方说,咱们讲讲真历史、假历史这个题目吧。因为书的内容很多人看过,但是在没有搞明白历史的真伪的情况下,我们读一本历史和读一本小说是没有差别的。

我曾在微博上对一本历史书提出过质疑,书中写到,张学良喝了很多酒,心中又如何爱慕宋美龄,于是“嗷!”的叫一声就率领大批人马杀进去了,作者怎么知道他“嗷!”的一声呢?这对读者可能比较有吸引力。这是写法的问题,很多作者可以说这方面的训练和修养不够,会写出这些看上去热闹,但是在真实性上有问题的东西。

另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因为某些政治上的原因,一个修史之人或是历史研究者受到某种力量的制约,无法写出真实的历史,只能伪造。在世界上范围中这样的事情很多,以《古拉格:一部历史》为例,《古拉格:一部历史》只是苏联历史的一个侧面,如果说近来写的这些苏联历史更为真实,那么和们所对应的一部“假历史”,就是我小时候父母说很重要的一本必读书书,《联共(布)党史》,两本书描绘的历史大相径庭。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技术层面的,一个作者有没有能力去写一部真实的历史?

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层面,一本书要不要写成一部真实可信的历史?还是为了欺骗后人而写的历史?《古拉格:一部历史》里面,提到当时的很多历史,包括以高尔基的名义写的一部《以斯大林命名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筑史》提到很多编造出来的历史,这就使得后来的历史学家更困难了。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被作者编造出来,历史学者要去纠正这个不真实的、错误的历史,然后还要告诉大家真实的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历史学,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假的历史和真的历史。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读者,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因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动机,就是想知道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真相。结果作者告诉我们的却是一些虚假的事情。

我觉得,真历史和假历史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这个重大差别使我们阅读任何一本历史书之前都应该搞清楚他书写的是真历史还是假历史。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谈《古拉格:一部历史》它是一本什么书?它如果好,好在哪里?
中国人了解历史的途径不大对
很多年前我自己读历史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尤其了解前苏联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讲又增加了一重困难,因为中国读者是从什么地方了解历史的呢?其实我们更多的不是从书本上,从历史书里了解历史,更多的还是从电视剧、戏剧和历史、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比如我们对中国哪段历史最了解?三国,因为有《三国演义》。再往后,我们对岳飞秦桧这段比较了解,对《水浒传》那段历史比较了解。如果做一个统计,大家知道的历史人物,比如知道曹操、吕布、花木兰、穆桂英,会发现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大家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的。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历史的途径本来就不大对,我们平时愿意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对历史也是一样,搬上荧幕的,尤其编成电视剧的,看起来比书容易所以都爱看。最近连书可能都不太看了,结果最熟悉的就是乾隆、康熙、雍正等,因为这些都是电视剧里演过的。

所以说如果真的要了解历史,首先应该找对门。如果想通过小说和电影去了解历史,尤其是通过电视剧,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法了解历史的。
真实的历史往往平淡无奇
真实的历史有几个特性,第一个特性,真实的历史和搬上荧幕上的历史剧相比,戏剧性要差很多,真实的历史很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比如说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列宁在1918》,有一个卫列长打入敌人内部,得到了一些敌人的消息,他把这些消息告诉了一个他以为是革命者的人,这个人实际上是坏人,于是杀了这个卫列长。他临死前说,托洛茨基是坏人。后来政府方面问这个同事他死前说了什么,这个同事说“他说‘世界革命万岁’”。这件事情是虚构的,但是它很有戏剧性,我小时候想,如果那个人说了实话,那么后来就不用跟托洛茨基他们斗争那么久了。但是这个情节是编的,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观众喜欢看戏剧性的东西,但是真实的历史往往缺少戏剧性。所以,如果把《古拉格》搬上荧幕也得编造很多故事和戏剧性的情节,因为一五一十地拍出来没有意思。如果我们想看戏剧性,如果想看情节起伏跌荡的东西,恐怕真实的历史对我们来讲太没有吸引力了。

所以,真实的历史其实不是我们平常阅读或者观赏的需求所准备的,它是在我们的观赏阅读需求之前就存在的。我们应该把对于历史的戏剧性和情节起伏跌荡的要求放弃掉,这样才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第二个特性,真实的历史往往是不为我们的意愿所转移的。我们看电视剧、看电影,一般来讲,最终会有一个大团圆结局。最后坏人倒霉,好人就算是受到冤屈也昭雪了。但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包括《古拉格:一部历史》这本书所记载的,因此在阅读这样的书的过程中,读者会觉得不断受打击不断失去信心。为什么?你想这个事是不是该结局了,坏人是不是该受到惩罚了?还没有,还早着呢。《古拉格:一部历史》所记录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1917年,止于1992年,7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真的是人类历史中比较漫长的一段,好像漫漫黑夜而走不到头的感觉。真实的历史往往是让人绝望的历史,不是能满足我们在道义上、或者伦理上、道德上的要求,所以我们了解历史也要把这个心思放弃掉。

第三点,我们要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判断一段历史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一种方法,就是看这些书所引用的材料的来源。如果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自己说的,或者引自其他人的书里面人家已经用过的材料,或者经过人家筛选的、不是原始材料出发的,这就可疑。如果材料非常原始,就像安妮在为中国版写的序中特别强调的她所使用的材料,来源于完全对立的两个途径。一部分是古拉格幸存者他们所写的回忆录、他们做的口述,以及对他们的采访,这部分表述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们都是受害者,不会说有利的话。因此这本书的另一部分材料是取自各级政府的档案,包括当局的档案。从集中营一直到政府,各级政府的档案,作者把两种材料加以对照写出这本书。

在西方这样的写法是标准的历史写法,放在一个作家身上的话,他不需要这么做,如果放在画家身上也不需要这么做,因为只需要把全部心思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上去就行了。如果我是作家写一本关于张飞的书,那我只需要把我脑子里的张飞写出来就行。但是历史不能这样写,历史书有基本的写法,既然写这本历史,就得把这个历史所涉及的材料都掌握了。所以她写完这本书基本的效果,就是别人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再写了,她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完了,除非有新的材料那是没有办法再往下说了的,这就是标准的历史书的写法。

戴老师翻译过一本书叫《卡佛传》,也是这样,不能再写了,若干年内没得可写了。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我们要有一种读历史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我们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历史学者在写历史时候的追求,这两方面应该是一致的。

(文章:止庵 转自:共识网)


    关注 呓语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