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如何破解拥堵难题,他山之石或可借鉴

 

近年来,由于持续上涨的私家车保有量和城市道路修建的影响,各大城市的交通变得“寸步难行“。如何破解交通难题,成为城市治理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由于持续上涨的私家车保有量和城市道路修建的影响,各大城市的交通变得“寸步难行“。如何破解交通难题,成为城市治理工作的重点。

下面,一起来看看号称世界上道路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或许能给大家灵感和启发。

道路狭窄局促是所有人对香港道路的印象。但是除了打折季和上下班高峰难以避免外,香港交通基本畅通无阻。

下午五时多最繁忙,路上也是畅通无阻
港岛市区道路:英皇道
香港政府采取征收高额税费限制私家车,10个市民9个出行选用公交
前天,上午约8时,记者从香港湾仔沿交通繁忙的轩尼斯道,经最繁华的铜锣湾,一直走到维多利亚公园。在轩尼斯道与波斯富街等交接处的红绿灯口,记者发现,虽然行人比较多,且路口车多,但行人及车辆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很有秩序。

香港的交通管理,在很多地方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交叉路口行人过街信号配备了声音,供盲人等残疾人提供方便;人行横道在道路中间设置安全岛,实行二次过街的措施,避免一次绿灯来不及通过的行人在安全岛等待。

香港经济发达,买得起私家车的人很多。但是,为了有效使用路面,香港特区政府采取征收高额首期登记税、收取牌照费、征收燃油税、提高停车费等手段限制私家车,有效控制了私家车、货车特别是小货车的增长。香港私家车目前的拥有量是每1000人拥有50辆,这个比例相对比较低。

比如说,你买一辆10万港元的车,可能要付20万港元,其中约10万港元是税。燃油价格中,超过一半是税钱,公交车则享有政府的免税优惠,油价要便宜很多。

香港10个市民中有9个出行选用公交,也正因为私家车少,香港的交通秩序比很多城市都好。
双层巴士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许吃零食不准吸烟,行人乱穿马路可能被检控
记者观察了一下沿路公交车站台的设置,结果发现,每隔大约800米,就有一个公交车站,而且车站的站牌都在一条路上不同的位置,有的车站站牌还标明本班车大约10分钟、5分钟发一班,或者20分钟发一班,标明的发车时间都不一样,而且还标明了价钱。

记者在中央图书馆上了一辆开往上环的巴士,用“八达通”刷卡,3.9港元。这是香港岛内收费最低的巴士了,自始至终一个价。在香港乘坐巴士非常舒服,尤其是空调巴士,舒服得你完全可以安然入睡。车厢都非常干净,因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许吃零食、不准吸烟,极少有人大声说话。

记者乘坐的巴士走的是城中最繁忙的一条干线——告士打道。一路上车水马龙,但除了红灯停及靠站停车,中途没有出现塞车。路上没有警察,没有刺耳的喇叭声,只有按秩序通过路口的行人和车辆。

香港的大部分路口只能直行和左行,主要交叉路口严格进行灯光管制。虽然驾车者鲜有违反交通灯号指示的情形,但很多路口设置了闯红灯摄影机系统加以监控;行人过马路也必须按照指示灯穿越斑马线,违者有可能被检控。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车辆的高速行驶和路口的通行率。
地铁车次频繁,站台设置多个出入口迅速分散客流,地铁每天载客量达250万人次


约20分钟后,车到上环。记者步行穿过约1000米长的人行天桥到中环。香港人行天桥很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车争道的难题。

走进中环地铁站,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地铁站内人头涌涌,都是匆匆赶着去上班的人。但很快,来来往往的人就被分流走光了,因为地铁车次频繁,站内基本实现了“零”换乘,来了一批又走一批,换乘时间不超过2分钟。

记者从中环搭乘地铁到旺角,用了约15分钟,“八达通”刷卡票价是10港元。

香港在地铁出入口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可谓考虑周全,往往一个站有多个出入口,设置在商场、写字楼、大学附近或内部。在旺角站,记者数了一下,四周的出入口竟然达到14个之多。这样,人群就能够迅速分流出去,乘客进出地铁也很方便。为了鼓励居民更多的使用地铁,特区政府还在葵芳和荃湾两个地铁站附近建有多层停车场,以供驾车者换乘地铁之用。

目前,香港地铁系统全长91公里,共有53个车站,基本覆盖香港岛及九龙市区。香港地铁建成后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举世闻名,平均每天载客量达250万人次。按每公里轨道载客人次计算,香港地铁是全球使用最频密的铁路之一。

香港公交的另一载客“大户”是铁路,每天的载客量占公共交通总载客量约30%。记者从环境运输与工务局绘制的蓝图清楚地看到,从2008年至2016年,香港还将建设6条新的铁路,这些新铁路全部建成后,70%的香港市民出门即可搭乘铁路。
古老交通工具因价格低廉,市民对其情有独钟,渡轮电车历经百年依然风光


出了旺角地铁站,记者打的士往红码头。的士经过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之一的弥敦道,除了红灯,一路顺畅,约1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票价20多港元。到了码头,等了约10分钟,便乘坐渡轮往北角码头。

渡轮是香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从1898年起至今,渡轮已在维多利亚港内来往穿梭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香港的沧桑巨变。往来港岛、九龙的天星小轮,在过海隧道出现之前,更是相当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今虽然风光不再,但因价格低廉,人气仍然不减。

记者从红墈码头乘渡轮往北角码头,票价是4.5港元,全程仅用了7分钟,应该是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中最便宜最便捷的一种了。

和渡轮一样充满怀旧气息的,还有“叮铛车”(即有轨电车)。在北角,记者转乘“叮铛车”往湾仔。
百年历史的有轨电车


香港的“叮铛车”来往香港岛北部的筲箕湾及坚尼地城,另有环形支线来往跑马地。每天平均可接载24万人次的乘客。在香港所有的交通工具中,“叮铛车”票价是最便宜的,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一律2港元(儿童及老人减半)。记者乘坐的“叮铛车”有103年历史,虽然现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舒畅,但很多香港老市民还是对它“情有独钟”。

坐在没有空调的“叮铛车”上颠簸了约20分钟,才到湾仔。同样没有塞车,只是车速慢了一点。

用了差不多一个上午的时间,记者就乘坐了香港几乎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巴士、地铁、的士、渡轮、电车,从港岛到九龙,经过了最繁忙的闹市区铜锣湾及城市主干线弥敦道,并没有看到因为路窄而导致交通堵塞的现象。
金融中心地带中环
香港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律和文明准则,人人守法守规令交通一路畅通
有时,我会问香港的一些朋友:为什么香港人多(近700万人)、车多(55万辆)、路窄(全港道路的长度只有1984公里),却不塞车?

他们听后反而问我:内地一些城市马路那么好,从两车道扩到四车道再扩到八车道甚至十六车道,立交桥建了一座又一座,硬件要比香港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塞车?

香港朋友对我说:“其实,我觉得交通不畅通的根源是,人们不文明驾车,不文明过马路,这些意识上的不文明,才导致交通的不畅通。有一次,我在深圳看到,两辆在狭窄马路迎面相遇的私家车互不相让,结果,双方对着‘霸道’几乎一个小时。”朋友说,这种事在香港几乎不可能出现。别说是霸道,平时即使是有汽车往车队里插时,一般会停下来,让它快速加入车流,避免影响行人和其他车辆的通行。

近年来,香港在管理上也采用了例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运输资讯系统、交通管理架构等安全、可靠、高效的新科技。比如说,投资1.7亿港元在2006年内完成了整体交通管理及资讯中心,在主要公路上加装包括闭路电视、可变信息路牌、行车道路管理、超速摄像机、意外或事故探测器等智能化交通管理设备等,对提高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与此同时,依法严格管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说,香港对酒后驾车的处罚极严,一经定罪,无论有无造成意外,最高可判罚款2.5万港元和入狱3年;再如,禁止私家车使用有色玻璃,必须使用运输署认可的安全材料,符合政府对透光率的要求,不符合以上标准即属违法,车主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1万港元和监禁6个月。

在香港这个法治社会,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交通也不例外,令行禁止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多年来的文明意识在人们脑海中已根深蒂固。

这一点,记者在香港工作的日子里经常可以看到:红灯时汽车停车的位置都不占人行道或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在前方道路受阻时,驾车者一般会耐心排队等待,不会侵占其它车道,更不会不停地按喇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如果前方堵车已经堵到了路口,在这个路口后面等信号的车辆即使等到了绿灯,也不会启动,而是继续在停车线内慢慢地等待,直到路口顺畅或者空出它的位置以后才会开过去,这样就避免了车辆在路口中央等待时,影响交叉方向行驶的车辆……

一个社会的和谐,固然需要法律条文的约束,但同时更需要文明礼仪上的约束,只有从道德准则上去守法、懂法、守规,才有可能达到和谐、安宁与顺畅。
有轨电车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交通条件“先天不足”,优先发展公交成为基本政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通就是要尽量流通,尽管流得很慢,但也要流动。这点不容易做到,但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我们尽量不鼓励市民买车。如果你住在香港任何一个住宅区里,你从家里一出来就有两、三种公共汽车在等你,可以选择大巴、小巴、铁路,而且它们的密度很高,基本上市民已经习惯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以,想自己开车的人大大减少。”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发展城市交通,关键问题是发展道路。路宽了,路多了,车辆拥挤的现象就会减少。于是,修立交桥、建高架路,铺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马路。一开始,交通堵塞的情况确实得到很大的缓解,但没过多久,矛盾又重新出现。为什么?因为车辆增加太快!

香港城区地域狭窄,大规模改善道路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限制人们的出行,交通在先天不足条件下怎么办?只有发展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少、载客量大的公共交通,让铁路成为香港运输系统的骨干,才是出路。因此,公共交通优先的道路使用政策被确定为香港交通运输的基本政策之一,集体运输工具,特别是不占路面的交通工具如铁路、地铁等获得优先考虑。

目前,香港铁路网络总长超过200公里,日载客量约占市内公交载客总量的34%、前往内地旅客占总量的70%。2002年以来,香港每年都至少有1条铁路建成通车。

根据香港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报告,预计到2016年,公共交通工具的载客人次会增加约76%,铁路的载客人次则会增加约175%。预计铁路乘客人次占公共交通工具总乘客人次的比率,会由1997年的33%上升至2016年的50%左右。
港岛道路主干线之一的东区走廊
铜锣湾一座很有特色的人行天桥
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构成一座“立体城市”,市民出行“上天入地”
从上环到中环,有一条全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人行天桥。这座天桥建成于1993年,由西向东全长1000多米,加上其他旁支,它的整体长度至少有3公里以上。天桥从上环西港城的信德中心开始,跨越数个街区,连接多幢著名大厦,到达中环的怡和大厦等地。这一带是香港的心脏,凭借这条纵横交错的人行天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有关政府部门、立法会、港交所、邮政局,多家著名银行、保险公司、图书馆、大型商场、电影院等。

香港人多地少,公交发达,闹市区更是人口密集,楼宇密布,用公共通道将楼宇相连,既可能也必要。特别是在港九都会区,面积仅占全港的十分之一,但承载的人口却达到300万,几近全港人口的一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成为香港城市建筑的必然选择。人们出行“上天(桥)入地(道)”,成为香港这座“立体城市”的一大特色。

据了解,香港共有大大小小近600条人行天桥,在港岛的中环、上环、金钟及湾仔等地区,地下通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行人交通系统。大量天桥、地道、空中走廊,改善了香港市民及游客的出行环境,减少了人车争道的困扰,拥有55万辆汽车的香港至今没有成为“大停车场”、患上交通拥堵的“现代都市病”,天桥功不可没。


来源自:新土地规划人


    关注 余杭住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