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观点 风貌协调?不,品质协调

 

风貌协调或不协调,外在的形式只是表象,其实质在于品质协调或不协调;而为了“风貌协调”而采取的整治改造、新建控制措施恰当与否,则应该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本质意义上来思考...



传统村落中为了“风貌协调”,对既有“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和景观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改造,对新建建筑采取严格控制,为此往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甚至遭到作为村落主体的村民的不解进而抵制。究其实,风貌协调或不协调,外在的形式只是表象,其实质在于品质协调或不协调;而为了“风貌协调”而采取的整治改造、新建控制措施恰当与否,则应该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本质意义上来思考。



品质不协调的两种乡村建筑

为了“风貌协调”,拆除、降层、平改坡、立面整治……;新建建筑限制屋顶形式、高度、颜色、材料……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践中是司空见惯的措施,为此消耗的资源、造成的矛盾不知凡几。拆迁要补地,降层被抵制,刷墙谁出钱,平改坡后村民没地方晒粮食怎么解决……;新建农房从哪儿弄小青砖?小黑瓦比彩钢板贵上好几倍,只准村民盖两层的房子根本不现实……,甚至有怨言“就是为了你们拍照好看!”……我们是不是该回过头来想想,风貌协调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以下的思考很粗浅,愿得到各位的批评指导。



传统村落中的不协调建筑

1协调?

既然是“风貌”,理所当然的就是“形式”的问题。一张照片拍出来,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游客,都能说出来“这几栋建筑不协调”。再进一步问,什么不协调?形制不协调,体量不协调,颜色不协调,材质不协调,大概是比较专业的回答了。但是,一百年前在村里盖的采用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和老旧木房子差别那么大,今天怎么看起来也就协调、也要保护了呢?再看下面几个例子,新旧建筑的形制、体量、颜色、材质、工艺都完全不一样,可是,它们能算不协调吗?



法国加里艺术中心扩建

妹岛和世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我们今天对“风貌协调”的理解比较简单,于是为了风貌协调而采取的措施也比较僵化、粗暴,大概有这么两个最主要的误区:

(1)外在的皮相反倒成了重心。

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本来是其蕴藏的文化的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本来是个综合的文化事业,但是,一来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很难为短期的经济利益作出什么贡献,因此往往被放弃;二来文化这种东西虚无缥缈似乎没什么工作抓手、难见成效,于是很少有人问津;三来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村落发展的途径似乎被局限在旅游一道,而对今天的游客而言,村落内在文化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外貌漂亮与否。因此很自然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措施,往往就被简化和聚焦到对皮相的保护利用上。风貌协调不协调,当然也就成了非常关注的问题。

(2)协调的意思就是大家的样子要一样。

协调当然是必须的,这是美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尽管协调的方式可以说是“法无定法”,可是在传统村落中却也被压缩成一条,这就是:大家要尽量长得一样。于是,有些地方就要求“恢复清代风貌”,有些地方就要求“统一墙面颜色”,有些地方就要求“檐口高度一致”,甚至有些地方对新建农房而不是文物修缮也提出了“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这种观念虽然相当普遍,但恐怕有点简单化。一个村落历经少则百年多则千年,不同时代的建筑难道都长一个样?我们新时代里新建的房子,也得是老样子?一个家族如果拍张全家福,曾祖爷爷爹爹儿子孙子重孙子都长得一模一样,不是有点恐怖么?



这就叫协调了?



这样的风貌整治……也是协调了?

2 什么不协调?

问题接着又来了。尽管“协调不协调”的判断多少有点主观色彩,可是我们看那么多的传统村落里,那些火柴盒子、白瓷砖房子、红砖裸露的房子,简直如美女脸上的疤痕,认为它们是“协调”的人,毕竟不会很多吧?是的,它们不协调。但是,仅仅是看起来不协调吗?到底是什么不协调呢?

(1)文化内涵不协调。

老祖宗们围绕选地方、建村子、盖房子、搞装修、摆陈设的一举一动,所举行的各种仪式、采用的建筑形制、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图案等等,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那些“不协调”的建筑,往往没什么讲究,没什么规矩。礼仪尊卑我不吃那一套,温良恭俭那是傻帽。炫富比阔我就得盖得比邻居高,多占多盖我就要把阳台挑到巷道上。不超过划给我的宅基地就算好的了,要我退半尺给村子留点喘气的地方那是休想……就这样盖出的房子,能和老祖宗们的协调?

(2)生活追求不协调。

老祖宗们盖的房子,当然有很多缺点,不适应现代生活。但是,他们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对生活的追求比今人要自然、丰富、有趣些。今天的农房被来自西方的、城市的、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所侵蚀,既不读书也不养猪了,每天早上给父母请安?谁有那闲工夫。厨房仅仅是煮饭的地方,卧室仅仅是睡觉的地方,厕所里装上了抽水马桶,有了客厅没了厅堂,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电视,一家人在“客厅”里相顾无言地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这样似是而非的“现代化”生活追求下盖出的房子,能和老祖宗们的协调?

(3)营造质量不协调。

老祖宗们盖房子,是要传至子子孙孙的,富贵人家自不必说,穷人家的一砖一瓦也是颇费心血,力所能及地认认真真谋划、修筑、雕造;那时的匠人,除了拿东家的钱活命,还有些许的自尊,要对得起自己的手艺和名声,很少马马虎虎地对付。现在呢?人无恒产必无恒心,今朝有酒今朝醉,胡乱比照镇上的县城的盖起个房子,比邻居的高点大点就行了;施工队呢,只要甲方那儿糊弄得过去,能怎么乱来就尽量怎么乱来,反正就是挣那几个钱,要我多用点心,给个理由先?于是村子里除了粗制滥造,就是粗制滥造,这样盖出来的房子,能和老祖宗们的协调?

这样的协调除了劳民伤财,有什么意义?

3 该协调什么?

我们似可得出个初步的想法,风貌协调只是皮相上的问题,更关键的,应该是品质协调!

只要是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延续了优秀的营造智慧而建的房子,和老祖宗们所留存的就应该是协调的。还是那个多代同堂的比喻,只要香火传承没有外来的异种(比如在传统村落里盖什么托斯卡纳风格的房子),每一代就应该有每一代的样子,在一起照样是和谐、协调的。如果非要强求外在形式的“相似”,岂不是有点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那难道不是悲剧么?老祖宗们留了些精品让我们赞叹、保护,难道我们不能弄点什么出来,让后代赞叹、保护么?

然而对那些既有的品质不协调的建筑、对将要新建的建筑,又该怎么办呢?又是从传统民居中抽取一些“符号”,按西方建筑学的那套搞点什么“拼贴、转译、变异、隐喻……”么?恐怕又只是在玩皮相小道罢?说了半天的“品质”,又究竟是什么呢?在传统工匠消亡、切实了解乡村实际的设计师不足,现有市场难以吸引优秀设计师投入乡村的情况下,该怎么实现品质的协调呢?

这,就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事情了。

原文转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


全国30个省、直辖市

上万名古村志愿者

近百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敬请关注【古村之友】公众号

众心众智众力,保护与活化古村(镇)

古村之友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联系方式

联系邮箱:gucunzhiyouzj@163.com

上海古村之友联系方式:

订阅号:sh-gucunzhiyou

联系QQ:3208621370

投稿、捐赠、建议



上海古村之友订阅号



古村之友


    关注 上海古村之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