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何丈量

 

丈量世界的方法……...



世界那么大,就是要留给那些有胆量去丈量它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仿佛很少能有这种念头:世界该如何丈量?其实,并不是问题有多么荒谬,而是我们的思想是那么禁锢。“Duke阅读分享”第146期与您分享《丈量世界》读后感,和你一起探讨丈量世界的方法:

世界如何丈量
也曾问过自己世界该如何丈量?但发现真正让自己困惑的并不是丈量的具体办法,而是自己从来不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眼界决定思考的高度,现在我似乎更相信了。

在《丈量世界》这本书里我仿佛读出了点线索。然而初次翻开,草草几眼过后,只感觉是本相当无趣的书,间隔式的叙事方式、世界闻名但牙根儿从未听说的人名地名,还有那莫名其妙的发明、定律、计算方法……

其实,这是一本讲述两个“疯子”的故事的书,但越往下读就越觉得这书名——《丈量世界》是那么的贴切。硬着头皮读下去,发现这两个“疯子”是那么的“奇葩”,绝对也算得上是“疯子中的天才”。慢慢地,我仿佛被两个“疯子”给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周遭无一物,本我求真知”的世界。



书的封底上是这样介绍这对“疯子”的:

亚历山大·冯·洪堡,哥伦布之后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地理学家。他坚信,唯有对大地进行实地测量,人类才能够掌握世界的尺度。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史上最伟大的三大数学家。痛恨出远门的他坚持“只要掌握了数学的奥秘,认识世界根本不需要东奔西跑”。

下面是我读书时记下的一些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东西:

洪堡:

1.在探险途中与三具古尸共度几天并决定将其带回家研究,且因为得知运送古尸的船有可能失事而痛苦万分。

2.冒着齐腰深的大雪、严酷的天气和随时跌落万丈深渊的危险徒手攀爬雪峰,以随时丧命的风险推导真空与高度的变量关系。

3.全世界第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设备徒步攀上18690英尺高峰,并在上面亲手算出这一高度值的人。

4.全裸的美女要主动投怀送抱,他却在思考探险路途中遇到的各种罕见植物与气候、温度等变化的关系。

5.到访沙皇俄国时,所有驻沙俄欧洲大使都为其举办招待会。沙俄政府专门为其探访俄国全境准备大批人马和物质。

高斯:

1.预计了某个小行星下次出现的方位和时间。

2.新婚之夜突然明白了用渐进法则修正测量行星轨道的方法,并毅然从新娘的怀里“逃走”去记下算法。

3.第一个解决“拿破仑问题”的人。即给定一个圆及其圆心,如何只用圆规将此圆四等分。

4.第一个用尺规作图法绘出正十七边形的人。

5.因为痴迷天文学而沉浸于观察以至忘记了妻子已经生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在生第三个孩子时,妻、子双亡,而高斯仿佛还没回过神来。

6.在摇晃的马车上想明白了平衡移动原理:系统中每个部分的运动,都会尽量迁就系统整体的情况,以维持其动态平衡。

7.专门用不会被磁化的铜钉子建造了一间没有窗户、门也密不透风的小屋,来埋头研究电磁学。

读完此书,在惊叹他们是否真是“太阳的后裔”的同时,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有丈量世界的潜质,而洪堡和高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这种潜质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富有无穷的好奇心、丈量世界般的执着和站上巨人肩膀的智慧。



对未知充满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是坚信自己依然年轻最好的证明。世界之美,不只在于人类已知的俊朗的高峰、广袤的大漠、深沉的大海……更在于对世上未知无限的好奇和不断的探索。爱因斯坦曾说,“我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读《丈量世界》,我特别佩服高斯和洪堡的好奇心,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感兴趣:

“为什么特内里费岛是一座孤零零从大海中升起的高山?

为什么神学从逻辑上仿佛说不过去?

为什么地球上某一点的植物特性与气候流变有关?

为什么在南美热带雨林拍死一只蚊子会引来上百只蚊子?”

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这就是本性使然。但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信:没有对无知的好奇,就永远没有新知的发现。

扼杀好奇心是现代生活过于格式化的弊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让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轻而易举,然而,这种便利也正在将我们像青蛙一样慢慢的煮熟在温水里。车出了问题,我们会把它开到4S点,在享受过免费咖啡和电影之后无所事事的将他们开走,却从未想过走进车间与维修师傅聊上几句,了解“病因”和“治疗方法”;家里网络突然断线,我们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马上打电话报修,却从未想过自行检查一下线路,排除硬件崩溃的可能……

好奇心这个东西,它来自一个人的本性,来自他对所有未知的态度,包含古人所云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面对熟悉城市中的一条陌生的道路,勇于去走即使此路不通也好于永远只走那条你认识的路,毕竟,好奇心比雄心走的更远。



丈量世界的执着

执着,在讲究圆滑的中华处世哲学中并没有一席之地。但我从《丈量世界》中读到的最重要的品质恰恰是执着,它像是时钟上的秒针,即使你毫不留意它,甚至移除它也并无大碍,但点滴移动、孜孜不倦的它足以战胜一切企图同它赛跑的人。

洪堡总结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因此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来改变这种状况。我历尽艰辛掌握了一点知识,周游了这个世界,仅此而已”。高斯这样定义科学,他说“一个人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对一张白纸,当然也少不了一架望远镜。窗户外面是朗朗的夜空,繁星清晰可辨。如果这个人在理解繁星之前能够坚持而不放弃,这大概就是科学了。”

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敬佩的精神和气质,这是一种要用生命书写渺小的魄力和宏大。

回想自己近30年的生命,除了吃饭、睡觉、喝水、如厕等必需的事,我还没有对任何一项需要付出辛劳的事情坚持5年以上。5年,按照每天8小时计算,差不多就是10000个小时,是《异类》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那个著名的定律。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我知道没有执着的坚持,一切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到头来,也只能在美妙的歌声中扼腕叹息“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世界能够丈量,执着是唯一的方法。



站上巨人肩膀的智慧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埋头苦干在某一领域开创先河的人,他们是这一领域的巨人;另一种是能够凭借智慧站上巨人的肩膀,把巨人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维度再次提升的人。

350年前,牛顿说“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丈量世界,我们需要巨人,洪堡和高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巨人们为我们开创了无数条通往人类知识顶峰的道路,然而前路依然漫漫无际,未知依然宛若云烟。但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知道如何凭借智慧、借助工具站上巨人的肩膀去眺望前方的路。

生在信息和数据时代,我们更有便利的条件站上巨人的肩膀。然而,还是以自己为例,我并不认为自己擅于站上巨人的肩膀。说通俗一点,作为知识高峰的一名年轻攀爬者,我还并不太懂得如何“借力”,尽管我有好奇心和自认为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每每遇事,总还是想着以一己之力去解决。

其实,站上巨人的肩膀也是时代的召唤,在这个每人做好自己1%即可成就完美的100%的众谋时代,借力与分享本就是时刻都在发生的事儿,只是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尚不习惯运用而已。

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让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一种方式!
(Since 2013)


我们期待将您的原创读后感、生活感悟等好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

(请将您的原创好文发送至:Duke_RNS@163.com)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

轻戳主页下方『爱智求真』浏览所有精彩分享;『世外桃源』带你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关注 Duke阅读分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