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噜!别人家的早教是“教”,她们家竟然是“唱”!

 

新概念育儿全国育儿交流群已经成立,群内交流育儿经验、早教知识、阅读分享、辅食分享,禁止广告,有需要进群的加小...



新概念育儿全国育儿交流群已经成立,群内交流育儿经验、早教知识、阅读分享、辅食分享,禁止广告,有需要进群的加小新微信拉你进群



提到老北京除了紫禁城、胡同儿、各色小吃还有童谣,带着儿化音、压着韵、朗朗上口。而今,随着老北京原住民的减少,随着胡同的消失,随着育儿产品推陈出新,仿佛老北京的童谣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自从有了熹熹,姥姥又唱响了当年的老北京童谣。我听着那熟悉的的旋律,亲切、舒坦,仿佛又看到到了胡同儿里邻居大妈捏着胖小子儿的脸,仿佛又看到邻居老祖儿端来甜而不腻的杏仁豆腐,仿佛又听到大人们笑着说“一人省一口,喂一小肥狗儿”。渐渐的,我发现老北京的童谣,不单是合辙、押韵如此简单,它是充满着生活气息,充满着乐观精神的一种老北京独有的文化,它更是老一辈人教育子女的智慧结晶。
    姥姥与熹熹素描图·隔代人爱的凝视


 我认为老北京童谣是可以说唱出来的早教。
1
现代育儿观:给孩子说唱童谣,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韵律感知有益。老北京童谣简直就是为此量身定制。

熹熹生下来第7天顺利出院,躺在姥姥家宽宽的大床上,暖暖的晒着小屁股,姥姥便乐呵呵地小声唱起来:“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才迷茫,幸福地生活说不尽,要靠劳动来创造。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小蝴蝶在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爱她。”
    姥姥与熹熹素描图·姥姥读童谣


熹熹大一些,姥姥喜欢抱着她轻摇并哼唱着:“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是好宝宝,请吃糖请吃糕,糖呀糕呀莫吃饱,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或是抱着她坐在小板凳上唱道:“小板凳那么排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我的火车跑地快,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抱小娃娃的前面坐,我的火车跑遍全中国。”

熹熹能坐了,姥姥盘着腿坐在她身边唱到:“盘、盘、盘脚盘,脚盘高,磨大刀;大刀快、切辣菜;辣菜辣、切苦瓜;苦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或者是:“小小子儿,坐门堆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嘛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明儿早儿给你梳小辫儿。”

熹熹虽然听不懂,但是欢快的音律在她小小的心里一定扎下了幸福的种子,同时被押韵的音调吸引,熹熹表现出了超越年龄段的专注。
2


现代育儿观:为孩子读书时适当增加动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参与感。老北京童谣正是让孩子唱着、乐着就学会了很多动作。

熹熹能坐稳了,姥姥就牵着她的两只小手一边轻轻前后推拉一边唱到:“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聘女婿,小外孙女儿也想去,接她不去,请她不去,买个堆(儿)勃(儿)勃(儿)加狗屁,叽里咕噜她滚着去”,熹熹被揉搓着小肚子笑得不亦乐乎。我想熹熹一定充分体会出了参与的快乐,她不但只是一个听众,她还是这首童谣成功演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姥姥与熹熹素描图·三个姥姥讲童谣

熹熹再大些,姥姥又唱到:“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儿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儿梳小辫;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儿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儿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儿敲小鼓;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儿捡豆豆;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儿吃西瓜;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儿齐步走;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儿打倒蒋介石!”或者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熹熹拍手、击掌等动作都是随着童谣,模仿着大人的动作不知不觉就学会了。
熹熹从小就是个能吃的胖妹,所以每天拉臭臭的次数也多,每每熹熹拉完臭臭姥姥就会一边用一只手的食指点着另一只手的掌心,一边说到:“点、点、点尤因(yōuyαn),尤因(yōuyαn)尤因(yōuyαn),飞;大熹熹拉屎一大,堆。”当说到“飞”和“堆”的时候随着语音语调加重,两只手夸张地攥拳、打开然后向外扩张。因为有了语音语调的变化,熹熹听到了会笑,而且还有意识动动两只小手,并尝试着往一起靠拢,后来早早的就会了“指指点点”。
3
现代育儿观:想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要让孩子快乐吃饭,让孩子首先对吃感兴趣。老北京的文化与吃息息相关,老北京的童谣里面自然有很多与“吃”有关。
每个孩子都会吃饭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而姥姥的老北京童谣总能给熹熹找到“一起吃饭”的小伙伴儿,比如:“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呦喂,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也不吃,你也不喝,猫哎狗哎,叼走那个王八羔子(zèi)”

比如“东晾晾、西晾晾,小狗吃了不烫烫”

再比如“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的脏,我给奶奶熟片儿汤”还有“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盐,又卖酱醋”

在童谣中,熹熹尽情享受幸福的美食。
4
现代育儿观:一岁多的孩子进入到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不要纠结于她(他)动作的准确性,而是要尽可能的激发出她(他)的模仿欲,提高她(他)的观察力。在这点上老北京童谣绝对算“早教”的鼻祖。
熹熹虽是个小女孩儿,但是却有个男孩儿似的虎头虎脑,姥姥总说:“大头大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有雨伞,我有大奔儿头”。于是,熹熹早早认识了“头”。

一岁两个月,熹熹不但对玩水非常感兴趣,而且还总会模仿姥姥洗脚的样子,也像模像样坐在小板凳上,我们索性打来一盆水,让她和姥姥一人一盆一起洗脚,姥姥一边对应的指着脚趾豆一边又念起来:“大拇哥、二姆弟、钟鼓楼、护国寺、小妞妞,爱听戏”,一来二去熹熹早早的认识了手指脚趾。

一岁三个月的熹熹走稳了,对方位有了认识,姥姥一边顺着老北京童谣里的方向拍手一边唱到:“冰板儿、冰板儿,兵兵板儿板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前方打美帝,后方打傻瓜,傻瓜不在家,专打大西瓜,西瓜不懂事,专打西红柿,西红柿哗啦啦,单打熹熹那孩子(zā)”熹熹会一边认真的模仿着前后左右,尽管她的动作更像胡乱比划,但是已经可以很明确的表达出对不同方向的指示
5
现代育儿观:不要让孩子忘本!老北京童谣不但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其中有很多朗朗上口民俗知识。

比如《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比如《年节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儿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还有:糖瓜儿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儿。

其实每个地方都会有时代鲜明、风格迥异的儿歌童谣,文中提到的几个老北京童谣也因为时代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版本。育儿方式千千万,唱着老北京童谣未必是唯一,更未必是最好的一种,但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熹熹妈喜欢;这种充满着老北京情怀的方式,熹熹妈更留恋。作为80后一代父母,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住回到四合院,但我想尽我所能让孩子感受些老北京的余温,传承下去中华的文化。

借此也希望唤醒更多人的儿时记忆,一起回忆出更多的老北京童谣、各地童谣。

各位妈妈有哪些记忆深处的童谣,快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吧!

戳这里看更多精品文章:

你还在强迫孩子“分享”吗?看完无数妈妈沉默了…

玩具越少孩子越聪明?这6件事,爸妈知道得越早越好!

你以为他霸道,其实是孤独!

【喜马拉雅·磨耳朵电台开张啦!】

喜马拉雅APP搜索"新概念育儿",定期上传优质音频,不用下载每天磨耳朵



【免费资源下载】

【原创投稿/商务合作】

投稿邮箱:382979426@qq.com

商务合作QQ:382979426



最了解中国孩子的启蒙绘本

妈妈的家庭教育指导册

最实用最有趣

帮孩子解决

成长的烦恼


    关注 新概念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