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江南·诗意生活】品味现代园艺与现代生活

 

4月18日,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将在苏州吴中盛大开幕。为全面检验园内各级运营指挥机构运营能力,9日、10日...





4月18日,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将在苏州吴中盛大开幕。为全面检验园内各级运营指挥机构运营能力,9日、10日两天,园博园开展内部压力测试,首日4.5万人、次日突破6万人涌向园博园,提前一睹园博芳容。

与园博园内热闹的万人游园场景不同,园外一场名为“‘春意江南·诗意生活’——现代园艺与现代生活研讨会”的学术活动也在10日下午同步举行,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贤金、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唐晓岚、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等专家学者齐聚太湖之畔,共同就“现代园艺与现代生活”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本届园博会为全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创新示范作用。

苏州园博会助推苏南城市现代化建设

主讲人: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原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 张锋



即将在苏州吴中太湖之畔开幕的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园博会),以“水墨江南·园林生活”为主题,以“交流、示范、探索、创新”为宗旨,努力打造成“展太湖生态之美,显苏州园林之胜”的现代生态体验园林。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苏州首次成功举办的展示江苏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成果的“绿色盛事”,也是苏州为全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新贡献,更是苏州为助推苏南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强大动力。

一是表现在对苏南城市追寻江南梦的体验效应。

园博园借景大太湖,以大时代的大手笔,将“江南园林”浓缩的山水放归自然,成就江南园林的真山真水,大田园风光,既保留其古典雅致的江南风格,又有顶天立地山峰、浩浩荡荡太湖的大气磅礴,让苏州园博会园中有真湖、湖边种园林,借景东山莫厘峰,成为独具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共尝自然生态、走向新时代的“新江南园林、新江南梦的体验园”。参观在倘佯在园博园中,慢步细听,更能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常态中实现、梦圆自己的江南梦。

二是表现在对苏南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带动效应。

这些年,临湖全镇三分之一的土地是不能发展工业的太湖“禁区”,这恰恰成了临湖最大的优势。传统农业已悄悄“转身”,依托原有农业基础,将太湖沿岸打造成休闲产业带,使一产向三产融合,让生态与经济互动。园博园规划建造时,着重借鉴园林造园手法,融合太湖山水风光,保留改造区内村庄,挖掘乡村田野人文风情,使园区更加具有人文和生活气息。在功能布局上,设置游客对本地人文风俗、花圃田园、温泉 体验环节,拓展现代运动、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既展现苏州园林道法自然,小中见大,精致精细的造园特色,又考虑园博园建成后未来的永续利用,借助这一平台发展园林园艺产业;既是对苏州环太湖景区功能的完善和补充,也将是环太湖旅游的新亮点。

园博会的举办,为苏州吴中“十三五”序幕增添了绿意盎然的色彩。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苏南城市正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正好可以借鉴苏州园博园严格落实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加快修复生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更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自觉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同步提升。推动苏南城市合作治理太湖,促进湖体水质持续改善,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

三是表现在对苏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效应。

苏州园博园座落在苏州市西南郊区,属苏州市重点发展区域,通过土地开发和园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部分住宅,促进该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带动苏州西南郊区的开发和快速崛起,加快郊区和中心城区的对接。按照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把苏南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推进经济、城乡、社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强化改革开放支撑作用和基础设施保障作用,精心规划、精心建造、精心管理园博园,对苏南城市现代化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在规划设计理念上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十分注重让园区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功能,实现注重生态、顺应自然的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尊崇和尊重”大自然,顺应民意、因地制宜规划,以比同类工程低廉很多的造价,形成了可为临近的临湖镇区提供最多4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空间,使得整个园博园成为了一座“海绵公园”。

创新生态资本市场,推进园林城市建设

主讲人: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贤金



“生态资本经营”的概念就是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将资本经营理念引入生态资源保护中,并注重生态补偿,从而促进生态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江苏省人均生态资产约13万(2万美元),生态资本总价值10万亿。但是,全省仅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8.6%的能源、8.1%的水,排放了占全国4.9%的COD和4.6%的二氧化硫,造成了4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天数,这种矛盾、增长的陷阱,让我们难寻美丽江南。

生态资本对于城市品质或功能的提升具有巨大效益。就苏州生态资本经营来看,生态资本与历史文化资本交融,生态资本价值占比低但总量不低,生态资本价值附属性及影响深远,但显化机制待创新。从苏州这个园林城市建设来讲,发展的基础是绿色资本,发展的手段是绿色生产,发展的载体是绿色环境,发展围绕着人们的绿色生活。从苏州目前生态景观设计与周边土地利用进行分析,与南京,上海,香港多地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比较发现,生态旅游建设应该在明晰土地承载底线与资源环境产权的前提下,保障绿色园林建设与城市发展共享。

从苏州园博会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可以看到,政府尊重农村的习俗权利,允许私人所有土地可以预先留有附加的缓冲地带,并不被划归到郊野公园的范围。生活方式仍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游客前来旅游的吸引点。村民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或者帮助管理部门收集垃圾、种植树木、美化环境等得以改善。

这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就是可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环节的前置,推进环境监测及其产品市场化。政府制订环境目标,政府监测环境质量,只有政府有权、合法公布环境数据,强化了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自信”,但环境质量有可能与公众认知有差距;政府制订环境监测规则,允许社会机构、大学、NGO等参与环境监测,政府还购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成果,从而更科学地服务城市绿色发展决策;强化环境总量的总量控制;承认社会监测机构的监测。这对于推动园林城市建设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历史环境再思考

主讲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 唐晓岚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快速城镇化的到来,城镇建设正以空前速度和规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规模的城镇发展和更新改造,让高楼大厦打破了原有的城市天际线,宽阔的马路切割了原有城市的肌理,数量众多的历史城镇、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紧迫和复杂。

美国的未来研究会(IAF)于1988年5月就1988~2000年美国在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方面影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趋势预测27项,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2000年构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为,20世纪末及以后的一个时期为“重建时代”。由于现有建筑物在逐年变旧和增多,翻修重建房屋的需求必然会在长时期内持续增长。90年代以后,由于城区缺少新建房屋用地,公众普遍关注保存当地著名建筑,加上税法有利于人们把旧房屋的内部翻新,所有这些将有助于使“建设时代”转变到“重建时代”。

在太湖园博园,我们庆幸看到了这种文化的延续。柳舍村的保留和改造就是一种典型体现,同时,无锡园、常州园等城市园林的建设,“海绵公园”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具有江南风格的乡村建筑被恢复,和现代化的造园追求融合在一起,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幕,也让我们在园博园看到了新的东西。

虽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经过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而形成的文化财也同破坏与创造的人类历史无法隔绝。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把历史、文化急速地清除殆尽的行为也是极少见的。因此,与其将文化遗产和孕育了这些遗产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归于毁灭,不如将它们留存下来交给子孙后代为好。历史环境是属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它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的不可欠缺的条件。

走进园博园,有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触,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价值体现,反映了苏州吴中对过去文化传的承和生活改善相关的创新。通过典型的园林形式,看到乡土植物的存在,就是一种江南文化的存在。

品质城市,精致生活

主讲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琴



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道出了人们对都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城市,不应仅仅是防卫、交易、生产和栖身的功能性空间,而应是人们追逐理想、缔造精致生活的品质空间。城市园林,便是营造诗性的品质城市和精致的都市生活的基本要件。苏州园博园,正是这样一个品质城市和精致生活的最新样板区。

园林,是人类应对城市压力的最聪慧的发明之一。是园林,为在压力中穿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空间。奔忙之余,人们来到园林,从压力中抽身,暂时抛开种种凡尘俗物,与自然相望、与灵魂对话;放空自己、纾解身心。压力释放之后,重新收拾心情,再度积攒能量,心情舒畅并充满活力地回到繁杂的日常之中。

被城市化大潮裹挟的中国城市,空间的格局和人群的联结,不断被打破、分化、重组,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时不断制造着分裂的痛楚和冲突的撞击;我们迫切需要认同。

在苏州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中,从古而今,人们一来到这里,往往就不可遏制地迷恋上这座城市,恐怕与这座城市多姿多彩的园林密不可分。过去,人们在这里造园、赏园;如今,人们对苏州园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更多的延续传统、融入现代的公共园林;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更为开阔、容量更大的郊野型园林。园博园正是一座这样的当代城市园林。

城市是个生命体,它会衰退也会老化,它必须、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才能获得再生并继续前行。涵盖物质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的城市更新,既需要总体性和协调性的更新理念,也需要点点滴滴的务实工程。现代园林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

苏州的园博园,将“有机更新”的理念活化了。园博园西北角的柳舍村,都是寻常百姓人家的村民住宅,成为园博园最有个性的景观,粉墙黛瓦、水墨江南、耕读人家的风貌尽显眼底,使园林与民居隔河相望、互为借景。由此,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得以与城市的拓展与更新同步推进。

作为品质城市和精致生活载体的城市园林,需要更浓郁的本土化色彩。江南的城市,江南的园林,还期待更多的和更为自然的江南元素和江南特色。江南的气象气候、山水形胜、建筑街景、风土人情,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都是画家笔下美轮美奂的图景。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清醒的意识保留本土特色。

人们还需要更饱满的“家园化”氛围。江南人传统的家园都是与精耕细作的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当人们越来越远离土地时,更需要找回曾经的、熟悉的乡土家园。苏州园博园,所以,当代城市园林,可以吸纳更多的农耕元素。在苏州园博园,人们已经看到了油菜花、小麦等田园作物,将田野一角引入了园林。其实,能够作为园林景观的田园作物还很丰富,园博园在这方面还可以思路更广阔些、内容更丰富些。

将苏州园博园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品质最佳和最新载体,使其从静态走向动态,使其成为苏州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新符号,具体还可以有一些具体的措施:1)将园林、山水与健康运动结合起来,定期举办自行车、骑行、跑马、风筝、皮划艇等等大众体育运动活动,并且建立相关的运动俱乐部。2)将园林与城市居民家居品质的提升相结合。3)让园博园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感知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最佳载体。苏州园博园可以成为苏州孩子们最生动的自然读本。将园博园与少儿园艺科普结合起来,让幼儿园孩子在园博园认植物、捉昆虫;让中小学生到园博园上生物课、自然课和科学课,使其会成为少儿园艺科普的旗舰园。

总之,品质城市,不仅能够提供疏密有致、自然生态和人工创造物相融合的物理空间;更能让人们内心安详、梦想驰骋,让人们营造张弛有度的节奏、编织诗性精致的生活;让人们找到精神上的回家之路,生发出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注 理论之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