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要发言了吗?

 

在我很小的时候,虽然记忆很模糊,但仍然记得母亲在各种饭局或是各类研讨会上的另人叫绝的社交手段。她眉眼间的所流...



在我很小的时候,虽然记忆很模糊,但仍然记得母亲在各种饭局或是各类研讨会上的另人叫绝的社交手段。她眉眼间的所流露出的笃定而又诡谲的神色,配合着嘴角扬起的浅淡而又晦涩的笑容,加上她振振有词的论述,一切的一切让她在各类人群中来去自由,如鱼得水。母亲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她的话语总是很有说服力,甚至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得不屈服。对年幼的我来说,第一次感受到了话语的力量。

当时的我并不太懂个中原因,以至于长期以来也并没有深究。后来我出国了,具体学过的什么专业知识,大抵是不记得什么了。不过有一件事,却记得很清楚。

在我毕业那年,因为毕业设计的问题,与指导老师争执不下,我认为他给出的分数不公正,直言要求重新评断,弄得满城风雨。系主任知道这件事后,很耐心地安慰我,并承诺我,会酌情调整。当时,我深刻地感觉到话语的力量。不过后来,我的毕业设计依然维持原判。转身就打脸。

还有一件事并不是发生在我的身上,不过也算是亲身经历了。我当时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我的隔壁房是两个比我小一届的女生。房东总的来说并不算友善也小气。有一天,她要涨那两个女孩的房租,原因是她俩用了太多的水电。其中一个表示不服,要求看水电账单,并认为房东是在讹诈她们,甚至扬言要报警。房东一听大怒,当晚即刻让她们搬了出去。作为旁观的我,没有什么资格论是非,只是看着事情激化的全过程,又一次感受到了话语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掌控和尺度,我依然不是很清晰。

毕业后,我去了别的国家继续深造。这时的我,已经不太喜怒形于外了。



(图片来自:瑞士插画家 Jeff Östberg)

早上在看王小波的选集,看到一个小段,很有意思。大致是说,家常邻里的那些事。一个人常常把自行车放在别人家门口的楼道里,给这个户主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假设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王小波给人支了个招——你可以直接打电话给车主,说: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不过,后续车主会怎样来回复你,就不能打包票了。也许他会说你“事儿”,也许还有更难听的话,也许他会突然如醍醐灌顶一样马上知错就改,努力发扬“五讲四美”。不过,后者的机率个人觉得还是不大的,哪怕“五讲四美”都是些好话。

福柯先生说:“话语即权利。”当真如此?

上个学期,我在学语言学的一门课时,了解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说出词语、句子的行为),言外行为(说话者的意图)和言后行为(话语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或产生的后果)。话虽为你所说,结果却不一定为你所控。

王小波也在最后交待了一二,这句话应倒过来说,“权利即话语”。试想如果是一个穿着一身警服的人来与你讲“五讲四美”,你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不是每一个人在没一种环境下都能拥有这种权利。它需要实力的支撑和身份的保证。

话说到这个地步,也是为什么到如今我常期保持沉默的原因。在朋友们高谈论阔时,我沉默;在最近大家都在分析脱英为什么成功时,我沉默;在各个专家批判中国教育时,我依旧沉默。很简单,因为我的能力不够,前提条件满足不了,不能发挥好话语的力量,于事无补。

在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里有一句编得很有趣的“至理名言”: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争长短。可是实际上,胜负和长短的区分真的那么明显吗?它们真的能被分开吗?

而你,准备好要发言了吗?


    关注 景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