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春联

 

春联的故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很好地写出了书写、张贴春联的喜庆气氛。



孩子期末考试,有一道题是写出一副春联,书法课上老师教过的:“千家万户迎春到,万瑞千祥送福来,迎春接福”一联正好派上用场。由此,孩子对春联发生浓厚兴趣,缠着我今年春节要自己写春联。正合我意。



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多年来虽说张贴,但是总是用买现成的印刷品春联。因为,觉得自己写不出像样的书法,也就偷懒,以至于把这项民俗活动淡化了。买来的印刷品春联,总是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那份独特心情。在孩子的热切期望下,重拾起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



孩子不免又要问起春联是怎么回事?为了能够从容应对,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当今的春联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檐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联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主要分为“明代说”和“五代说”。随着更多史料和文物的发现,有学者认为春联起源于唐代。

“明代说”主要是根据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的史实。“春联”一词正式使用,即为这个时候。故朱元璋号称“对联天子”。



“五代说”主要是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所写的这一联语,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见于典籍的春联。



“唐代说”的主要证据,一是1991 年,敦煌研究院在敦煌遗书中斯坦因劫经《启颜录》抄件的背面,发现了一些联语。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门神护卫,厉鬼藏埋”等。它们上下对仗,讲究平仄,又都注明用于“岁日”、“立春日”和“阵门左右”,完全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二是在福鼎发现的“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和“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等三幅唐代对联,分别为林嵩和陈蓬所题,有县志记载为证。



无论春联起源于哪个时期,但是它是由“桃符”演变而来,得到了一致的认同。桃符,就是正月初一挂在门上的桃木板子,上面绘有辟邪的图案。该习俗秦汉之时已经十分流行,人们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画像,挂在自家门口,用以辟邪防害。挂桃符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便有王安石《元日》一诗的出现,说明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习俗。



写春联、贴春联要讲究规矩。一是必须用大红纸,字体一般采用楷书、行书;二是从上到下直行写,长联字写不完的,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往右写,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必须写在相同的位置上。三是要写横批,横批是春联的点睛之笔,不可缺失。标准的写法是从右往左写。贴春联的规矩主要是不能贴反:面朝大门,右手的位置为上联,左手的位置为下联,横批从右向左写,这样就不会造成“一门两制”。



皇宫里也贴春联,清代皇宫张贴春联的规矩不同于民间。有文献记载:“大内宫殿春联例用白绢,由翰林谨书呈进。盖宫殿漆柱俱大红色,故以白者映之。”皇宫内的春联用白色的原因:首先是宫中之漆柱多红色,为了美观以白纸映之;其次是满族人尚白之故,春联用纸是白色的。春联在清代形制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说明春联的习俗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



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春联:“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既然是这样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还是需要我们将之发扬光大。通过撰写和张贴春联,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对崇高和美好的敬意和尊重。



最后给大家猜个灯迷:姐妹一般长,打扮各梳妆;满面放红光,年年报吉祥。你猜出来了吗?




    关注 童心无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