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泉州】最后的小脚

 

小时候,小编爸对小编说,你太奶奶是有裹脚的,年纪大了以后行动不方便洗衣服都要你太爷爷抬水进房间才能洗...如...







小时候,小编爸对小编说,你太奶奶是有裹脚的,年纪大了以后行动不方便洗衣服都要你太爷爷抬水进房间才能洗...

如今,能见到的小脚老太太已越来越少。在小编印象中,小脚老太太一直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据说曾经只有大户人家的小姐才能裹脚,据说那曾经是美的象征...

今天,小编就跟小伙伴们一起走近咱泉州“最后的小脚”。



在泉州市泉港区的峰尾镇,这个曾以“众多足小”闻名的小镇,在20世纪初期,妇女裹脚率高达95%。

7年前还有120多位缠足老人,而今只剩下20多位。她们很可能是泉州乃至中国最后的小脚老人。

你知道吗?

她们有的睡觉时从不脱鞋,自制的小布袋套在脚上,就直接上床了;

有的即使脱鞋睡觉,在睡前洗脚时也要把门反锁起来,从不让家人看到她的脚。

她们多数已过耄耋,有的已至期颐,走1米的距离,要花上4分钟;有的最近一个月走得最远的距离是短短的5米;有的一辈子从没出过村;有的甚至从没离过家。
她们回忆往昔,残酷时摇头叹息,悲伤时掩面而泣,满足时静静陶醉。38岁时就丧夫的张生娘老人,曾跪着在沙滩上扫海蛎、在野外割草,坚强养活了三个孩子。昔日的小脚,曾让年轻时的肖娘收获了爱情,但也让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至今她都没能走到山上丈夫的坟前,一诉思念之情。
峰尾镇,可能是泉州最后的小脚老人镇,也是泉州最多的
为何是峰尾镇?更令人费解的是,紧邻的钟厝与叶厝两村罕见缠足,惠安女更是几乎无人缠足?福建人缠足史,又从何而起,从何而终?

记录者,是在当地开了30多年照相馆的刘宗训。
8年来坚持在田间屋头拍摄,如今皱纹爬上了他67岁的沧桑额头。他记录着,小脚女人曾经的美丽与身份象征,之后被逼视,如今只剩下猎奇。

8年来,刘宗训拍下120多位小脚老人,月牙形、竹笋形、弯弓形……
大户人家才会缠脚


“我拍过的东西太多了,当我看到那一双双的小脚,才感到如此强烈的震撼!”刘宗训说,绣花鞋漂亮,藏在鞋里的小脚其实不好看,脚掌都畸形了,走路都摇来晃去,“可怕,太可怕了”。
刘宗训很小的时候,就看到母亲的那双小脚。在村人和同学的嘲笑声中,他和母亲都有着一种莫名的自卑。孩提时,他会跟母亲去外婆家,五六公里路,母亲要停下歇十来次,路过一座独木桥,小脚的母亲不敢走,只能爬过去。

这不是要让人残疾吗?当听说外公在泉港山腰开商铺,是大户人家时,刘宗训更不理解。

“4岁那年,你外婆就要给我绑脚,外公很心疼,看得眼泪直掉。谁叫我们是有钱人。”母亲健在时,每每被追问,都感叹不已,那时找婆家得找媒人,找媒人得先看鞋样大小。
老人们心里更难受
“心里面,母亲比我更难受。”刘宗训的母亲活了80多岁,洗脚时连儿女都避着。刘宗训的一个好友的小脚母亲在新加坡,20年前来泉探亲,在机场招到人们围观,“就像是在动物园里一样”。
8年前的夏天,刘宗训开始寻访小脚老人。许多老人不愿让人拍,“她们知道自己的脚太奇怪了,不喜欢别人的眼光”。一位老阿婆总坐在门口缝鞋,刘宗训说明来意,阿婆立刻用手挡脸,缩到门后。几次登门,外加阿婆子女劝说都没用,最后他只能偷偷用长焦拍下瞬间。

刘宗训发现,老人们在意的,其实就是别人的眼光。有一次偷拍,被翻晒被子的阿婆发现,很生气。刘宗训一边道歉,一边给她看其他小脚老人的照片,“看到有熟人的,她就笑了”。

120多位老人,120多张相片。最近五年来,被刘宗训记录的这120多位小脚老人,绝大部分都陆续去世,如今峰尾镇的小脚老人只剩20来位。

随着老人们老去,三寸金莲也将最终消失。她们结束的,将不止是一个时代,还有存在千年的习惯,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千年的缠足话题。
李煜影响了福建人
裹脚大概兴起于1000多年前的五代,李煜爱小脚,直接影响到了福建。40岁的郭民富是土生土长的泉港人,从小也见到身边有许多裹脚的老人,奶奶就是其中一位。为研究裹脚的情况,他曾到几个村做调查。

郭民富分析,五代在福建有着特别的意义——唐末,三王入闽,建立闽国,而闽国恰恰是被南唐国所统一的,“如果说后主李煜的嫔妃最早裹脚,那当年同属一国,福建人肯定会受到此风气影响”。
福建考古界的发现,证明福建女人裹脚的历史,至少在宋朝已存在。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鹏教授说,福州发现的南宋赵氏宗族贵妇黄昇墓,陪葬品中就有裹脚带。这座墓是1975年掘出的,这条裹脚带是福建发现最早与裹脚有关的物品。
峰尾镇“众多足小”
峰尾镇的百年老街,曾以“众多足小”在闽南语中形成了固定搭配。

20世纪初,泉港峰尾、肖厝一带妇女裹脚率达95%。到2007年统计发现,裹脚老人还有123位。

“当缠足成为社会风气,大家就都会跟风,这种禁锢女性的理学思想盛行于宋代,不裹脚的女子就会被耻笑。”郭民富委员说,泉港峰尾女子裹脚之风,在明清时盛行。
妇女裹脚的现象,为何在峰尾如此普遍?背后是小镇繁荣的经济。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突出部位的峰尾,是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海上贸易繁忙,清光绪年间有渔船、商船100多艘;抗战时拥有大小海运商船186艘,商人云集、商行林立,被喻为“小上海”。
繁华的商业经济,让小镇的女子免于干活,也使得全民缠足成为可能。
郭民富的另一个调查印证了这一推理——当地裹脚老人以刘姓、肖姓最多。原来这两大家族,当年是峰尾、肖厝一带做海上贸易实力最雄厚的,“男人在外赚钱,养家绰绰有余,女子不用到海边或田里干活”。
当然,峰尾镇之所有还有这么多小脚老人,和她们的长寿有直接关系。峰尾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如今的小脚老人也都在百岁上下,泉州其他乡镇的小脚老人一则少,二则可能多已作古。郭民富还说,泉港小脚女人普遍长寿,也和“忍让成韧”的性格有关。
惠安女为何不缠足
在峰尾镇,裹脚如此普遍,以至形成“缠脚村”,而在不远的惠安惠东地区,惠安女却都不裹脚,人称“粗脚”。更费解的是,山腰街道的钟厝与叶厝两村,紧挨着峰尾镇,也罕见裹脚。

千百年来,峰尾镇属惠安县,算是惠北地区。为何相距这么近,差别如此之大?
“裹脚习俗是中原汉族带入到沿海的,受影响的主要还是汉人,许多少数民族都不认同。”对此有专门研究的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珮玲,对海都记者分析道。

对于地方缠足的研究,其实在文史界属于偏门,研究者少。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许多裹脚绣花鞋,50岁的范珮玲也是因为母亲小时曾裹脚,才研究起这个冷门。

范珮玲说,在一个地方风行而在别处却不跟风的缠足现象,在浙江也有,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或有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世代都不缠足。
“就像泉港钟厝,姓钟的多为畲族,女人都不裹脚。”范珮玲说,这有理论根据,畲族人多住山地边,男人要狩猎,女人就必须干重活;畲族还留有母系社会的观点,女人地位高,也不同于缠足的汉人。

“惠安女也是重要的劳动力;也有人认为惠安女与闽越族或畲族有一定联系。”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补充,宗教影响也是一大原因,叶厝不少人在清朝就已信仰基督教,所以也不裹脚。

转载来源:泉州水渣某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注 溪美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