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舞第一舞《永字八變》

 

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







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舞蹈以身體為筆,以力為墨,姿態亦紛繁複雜,變化重重。西方舞蹈強調舞蹈的姿態,形態類相對靜止的“作”,而看重變化律動,行神化韻的東方文化,更深究于對“動”的營造和追求。這也是一直很困惑我自己的一個教學難點,靜易學,而動難察,更難教。此次禪舞班第一支舞,嘗試融合中國書法藝術的永字八法,以“永字舞變”為開課契機。


在此,先簡述“永字八法”以供參閱。




“永字八法”, 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王羲之说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我们认为的隶书,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关注 书涵舞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禪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