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公益书法班4月8日课堂实录

 

文化馆书法公益班4月8日课堂实录...



4月8日上午,赵远方老师在市民讲堂为三班、四班学员讲授了《魏碑概述》。着重介绍了《张玄墓志》《爨龙颜碑》。



赵远方老师秉承“理论指导实践,宏观微观结合"的教学思想,每学习新帖时,首先为大家讲解断代书法史,梳理一个碑帖的风格特征,以期落笔时能取其神,再分析其风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及时代特征,让大家不孤立的、局限的看一个字帖、一个字,引导大家以宏观的视野看待书法。



魏碑简述
魏碑也可称魏楷,是一种过渡字体,虽不完美、不完善,但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产物。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适应社会意识趋势,道教、佛教开始盛行,在宣扬佛家道家宗义时,多造寺、造像,聘文学之士写文以记,或刻碑、或刻于山崖,其风盛行。魏碑包括造像记、碑碣、墓志铭、摩崖石刻。“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为诸多书家所重。

楷书的演变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与晋楷、唐楷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晋时,钟繇、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渐渐形成“南书温雅,北书雄健”的南北书风,南即晋楷,北即魏碑。唐楷更多的继承和发展了晋楷,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其法度严谨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后人对楷书的修习变得程序化,标准化,失去了创造力,即使在”尚意“的宋朝,苏黄米蔡诸家也没有超越唐楷的楷书作品,而着意行、草。明朝因科举取士制度要求字体美观大方,规范标准,使字体日益僵化,形成“台阁体”书风,到清朝更演变为千人一面的“馆阁体”书风,清中期,大兴土木,出土了大量碑刻,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阮元首倡“碑学”,康有为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观点。此后,魏碑受到重视,涌现了很多碑学大师,丰富发展了书法艺术范畴。(可参阅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魏碑的书风形成及学习魏碑的意义
魏晋时期已经有楷化成熟的字体,以王羲之钟繇的《黄庭经》《宣示表》为代表。由于晋室南渡,大批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渐渐形成了“风流蕴藉”的南派书风;而北魏的书法家因士大夫南渡,没能继承他们的成果,而是更多的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轨迹,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即为北碑、魏碑。魏碑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学习魏碑之后,会对章法、造型别有心得。能规范,又能活泼是一种能力,因势赋形更是一种能力。

魏碑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憨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康有为“尊碑抑帖”说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皆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应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后,三班、四班同学合影留念
香河左岸
文艺空间


    关注 香河之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