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艺术交流坛——3

 

对于中国书法的可能性空间的考量,在近些年几乎是尘埃落定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格的书法的命运,已经被确...

嗨,大家好,我是一个宝,欢迎打开汉字艺术。

承接上期内容:上期介绍了张教授1985- 1995十年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构建背景,今日小编继续将张强教授1995-2005年这十年间的创作和理论探索推介诸君。这十年张教授仍旧站在东西方艺术思想的架构上,对“现代书法”有了新的认知,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也逐渐从纸质书写进入到对三维空间和“她”者介入的行为书写,在这一过程中他形成的独立的创作方法和理论思想(踪迹学概念的确立)对他后期(2005-2015)的艺术创作和理论构建中起着至关作用,并由此形成和确立了更为独立和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而这部分内容小编将在下期推介于诸位,敬请期待!—— 一个宝

现代书法30年:

我的理论与实践线路的清理(二)

  

第二个十年(1996——2005

对于中国书法的可能性空间的考量,在近些年几乎是尘埃落定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格的书法的命运,已经被确切地规定了。那就是一种类民间的集体意识的艺术样式,被笼罩在古典风格与趣味的空间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即使出现大师,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技艺层面上的生发,从某种意义上,与“工艺美术大师”并无二致之处。

——这其实是我对于传统风格书法的一贯认知,同时,也是我为什么在“现代书法”这个概念之下持续实践的重要动力。

在本文之中,我将以三个十年的段落分析,来提示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理路。

第二个十年(1996——2005

1、方法论建构与主体追认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我的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书法”一书(13),开始有了我对于现代书法认知的基本框架与独立思想,迄今为止,这本书最为重要的是,建构了中国现代书法的叙述逻辑主体概念。就是将现代书法发展到抽象状态之后,遭遇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尴尬,我称之为重构谱系,将其追认为“后现代书法”。

本书的写作动意,一方面源于90年代中国大陆思想界、艺术界对于“后现代”概念的渴求,尤其是将中国艺术与后现代相结合思潮、现象,更是被很多的人所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完成的《现代主义书法论纲》,也算是一个充足的学术准备。尽管今日看来,跨入这个领域显得有些匆忙,但是,无疑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这是因为很多的问题,如果从后现代的智慧上来看,都可以将“现代主义”概念下死结打开,问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展开: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书法”可以成为一个认知的起点。这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了。



张强踪迹学报告A-B48-(2)1998



张强踪迹学报告A-B48-(3)1998

当人们对于书法形态被破碎之后,如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甄别,并且不再陷落在其标准之中——这是困扰中国艺术家、批评家与理论家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若从“后现代书法”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所生发的“文化逻辑”来看,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乃至于与书写相关的“行为”、“装置”,都可以成为“后现代书法”空间中的产物。

同时,在2003年,针对中国现代书法这个群体,我的视野放置到两岸三地,在香港艺术公社策划了“20年来汉字与书写的新经验”在前言之中我提到:

从1985年,现代书法作为独立的概念,被明确地提示出来,在中国大陆有近20年了。而在香港、在台湾,它出现的时间还要提前。但是,历史的事实是,虽然大陆现代书法出现得稍晚,由于有着一个体系完备传统风格意义上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于是现代书法一出现,就面临着一个从观念到形态的比较,从而得到一个当然的被关注的机遇。

在这个阶段,台湾与香港的现代书法形态,更多地是强调「材质」与西方的差异性,而非「书写」作为基本的要素,因此,它的逻辑坐落在现代艺术的东方创生之上,生效也就更多地集中在水墨艺术这个范畴。更多的时候也就与书法擦肩而过。

有趣的是,台湾与香港的现代书法,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化的,装置、行为、观念,与象形字变体相互共存。因此,这种看似多元化成熟,其副作用就是它的无序性偶发性。在整体的推进上就会由于缺乏逻辑参照,而显得紊乱。

进入90年代,在大陆的现代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书法由形式主义的自我演进,过渡到观念的独立与自主性上。也就是说,独立地在艺术史逻辑端点上的思考,主导了书法谋求新空间的可能性。同时,这种整体的改变,也影响了在平面上进行实践的艺术家,他们更加注重视觉语言形态的完整性。(14)

2、《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概念确立与行为扩散

1996年11月,《张强踪迹学报告艺术展》首次全面推出,展览于首都师大美术馆。这个展览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通过与女艺术家阮海英的现场互动合作,将形式背后的产出方式揭示出来,女性作为独立的力量,介入到书写系统之中,将书法还原到一种踪迹的状态。展览开幕举办的研讨会,也将踪迹学这个概念放置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15)

1998年3月,世纪女性艺术展,邀请我以独立单元个展的方式《掀开重帷——张强踪迹学报告之女性主义提示》,参加了外围展。至此,张强踪迹学报告从书写出发,提示到当代文化语境之中的讨论,达到目的。展览的现场,与英国艺术家索菲亚合作,在石膏几何体上进行互动书写,然后随机装置在现场,这个作品的完成,标志着《张强踪迹学报告》从纸面的二维空间,开始了向石膏三维空间的过渡。

同年8月山东石岛海滩,我开始实施在女性泳装躯体上的行为书写。这是踪迹首次攀升到女性身体之上。

1999年6月成都,“巴蜀点兵——20世纪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上,我又与重庆籍的女艺术家左玉合作在石膏几何体上,进行互动书写,完成了“三星堆”、“魔球”的大型装置。这个作品的完成,标志着张强踪迹学报告石膏三维空间书写的“宏伟化”装置的可能性。

2000年5月北京,与时装设计师合作,有意识地以宣纸制成衣服,在摄影棚里进行专业拍摄,女性身体开始成为行为书写的必然载体之一。

2002年2月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场,张强踪迹学报告“行为书写”,先后两天的两个上午,进行着衣的身体书写,就此完成了面向西方世界的直接表达(16)。



张强踪迹学报告AC1模型·陈蔚·之二2001年


张强踪迹学报告AB94模型之一·曹蕊2000年



2002年张强在大英博物馆自己的作品前



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1990-2000 香港艺术公社2003版



《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之张强单元 大英博物馆2002出版



张强踪迹学报告AC7模型之一·广州艺术博物院2002

同年9月香港艺术公社,张强踪迹学报告“行为书写”则推进了与社会的直接关系,面向社会招募人体书写的合作者,并首次在公众面前实施人体书写(17)。

同年11月,我以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的身份,被引进到四川美术学院,就任四川美术美术学系系主任。

2003年10月西安,我参加“国际现代墨的艺术邀请展”在陕西省博物馆现场表演“行为书写”开始引发书法网站、论坛的大讨论。

同年10月云南丽江,我参加开放工作室,邀请国外到场女艺术家参与人体互动书写方案之中,均被拒绝,英国艺术家索尼娅同意参与,但提出的条件是我也必须与她同样裸体互动书写,我拒绝了这个建议,由此亦引发新的讨论。

2005年7月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我在展览大厅进行了“笔墨扩散——张强踪迹学报告/行为书写”的现场表演。前韩国大总统金泳三先生与各国来宾一起观看了表演。这是“张强踪迹学报告”第二度在韩国实施,不过第一次是在1997年12月赴韩国建立“张强踪迹学报告A/B48模型”以来,首次在公共空间之中创作(18)。



韩国总统金泳三观看张强现场行为书写表演2005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



张强现场行为书写表演2005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

3、小结

由于在我的研究所进入的方法论层次,从观念上彻底告别现代主义,而走向“语境重构”的“问题讨论”,因此,“张强踪迹学报告”开始走出从策略上对于“书法的概念”与“形式语言”的针对,通过对于合作对象的大范围的谋求,也使得张强踪迹学报告相继被“后现代哲学”、“后现代语言学”、“女性主义”等学科与思潮的解读与意义释放。一种中国传统书写方式,在“她者”的介入改变之下,开始真实地走向公共空间之中进行社会性播散,而这个过程之中,书写开始进入三维空间、女性躯体空间等等,进一步在西方文化语境之中,形成新的意义增殖。而合作与拒绝的讨论与辨析,也可见艺术之中的悖论所在。



张强踪迹学报告AC1模型·陈蔚·之一2001年



张强踪迹学报告AC10模型·刘欣·之二2003



张强踪迹学报告AC10模型·刘欣·之一2003



张强踪迹学报告AC14模型2003



张强踪迹学报告AC24模型(2)2004



张强踪迹学报告AC24模型(3)2004



张强踪迹学报告AC26模型·2005济南地景01



张强踪迹学报告AC26模型·2005济南地景02



张强踪迹学报告AC26模型·2005济南地景03

—————— E N D————————


    关注 汉字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