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谈“中国穆斯林大学生”

 

“中国+穆斯林+大学生=?”,等于一个看似庞大却不强大的群体,等于一个在特殊环境里要么被改变要么被“变味”的群体,等于一个背负了太多前辈期望却同时遭受失望的群体,等于一个,夹层生存找不到突破口的群体。...



底部留言功能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评论
1
穆青原创,你我共享
@作者:沙漠蒙面人
1


我希望,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平心静气而带着思考的,我希望,你也是其中一员,那么,你应该会更懂得这些文字,因为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

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想过的一些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谈不上“评论”,更谈不上“深刻的分析”,因为毕竟,年轻的我,在很多地方思考得没那么深刻,眼界也只是停留在了因为经历而限制的某些领域,所以,你完全有理由说,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话题,我的看法漏洞百出,观点无法做到真正的覆盖到大部分状况,这是我完全能接受的。

有时我会问自己,嗨,你几岁了,后来经常开始想自己是否能跳出“年龄”这个怪圈去好好审视自己,审视关于“我们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来自于自我与他人的质问和疑惑,也许说不上审视,我只是开始去想,在这个极具强调个人利益的社会里,专心追求自我是不是就是对的,如果忘记我们作为一个群体的重要性,那会发生什么,关键是,在如今的中国,我们这个群体还如此的不一般;我也时常害怕,我怕“当局者迷”让我无法真正地去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在面对各种状况,我怕自己失去判断力,从而对那些行为变得无感,我也怕自己杞人忧天了,其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那么,我宁愿自己是杞人忧天的。

其实我们都发现了,对一件事情产生愤怒和质问是好的,我们怕的,只是慢慢变得冷漠,习以为常,心里想的不再是“到底怎么了”的质问,而变成“就是如此罢了,还能怎么办呢”的沉默。

在写这部分之前,我一直在心里想,我是不是该用科学严谨的方法,靠数据去支撑起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从而来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真的存在,让大家明白“我说的没错”,毕竟这看起来才像一份真正有资格谈论某一事物的“评论性文章”,可是后面我选择放弃用这样的方法。

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我觉得数字太冰冷,冰冷到我无法去真的感受到它所描述事态的温度。其实你Google一下,或者去中国知网上看看就知道,网上从来不缺乏“关于中国穆斯林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这样的文章,我想数据其实已经足够多,可是问题是,我不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些数据之下没有感受到些什么,比如,你自己的一些变化,以及周围人的一些改变。我想这些东西才是数据想要真正传达的。

如果在面对那些数据,例如,有百分之几的人斋月不封斋,有百分之几的人对某些问题一无所知的时候,你有真的开始在自己周围寻找这些数据描述的事实,以及开始去寻找问题的根源,那么我想你会明白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谈论这个问题,因为它使你我更加亲近,更加深有体会,这本不就是一篇“说教”,这是一种交谈。那,我们真的该来谈一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各种状况和问题了。我相信里面你能找到无数的共鸣。
2
一. 中国&穆斯林&大学生=?


第一个问题,一个无解的疑问。三个词,“中国”“穆斯林”“大学生”,当他们叠加在一起,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中国——一个我们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我们以炎黄子孙的身份出生在这片土地,它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曾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它是一个富饶迷人的东方古国,我们从小在学校接受这些信息,我们明白自己是应该感到庆幸的;可是,在我们接受这样自豪的同时,从小父母在教育着我们,我们是阿丹圣人的子孙,阿拉伯那里有一块我们从未踏足却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土地,我们倾听着那里迷人的故事,它是关于默罕默德的诚实与勇敢,关于zamzam泉水的清澈和甘甜,关于圣神与朝拜,一夜登宵,与主相会的圣洁,那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穆斯林。

也是那时,我们开始意识到了,好像有些什么不同。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夹层在生存着,从学校到家,我们思维要进行二度转换,从无神论的教育到对主的笃定,从马克思主义到宗教信仰的遵守,从对身边汉族同学的解释到家长信仰教育的灌输,我们好像从小就活在了疑惑和质疑之中。

在一个非宗教信仰的国度,我们却是一群信仰的坚定追求者。在政治课本上开始描述有神论是非科学的时候,也许你害怕了,害怕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否正确,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只是出于家庭的压力,你一言不语;也许你够坚定,却只是在心里“唾骂”这样的知识是误人子弟,是不尊重宗教信仰者,你开始对其嗤之以鼻;再也许,你尝试去争论,去证明自己的信仰,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却遭到了周围的非议和不解而郁郁寡欢。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历了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来到了这个人员更加多元的大学,这时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最后塑造了如今三大类的我们:

1. 出于家庭压力遵守习俗的我们因为读大学远离了家庭而变得“自由”,最终戴上了“被同化”的帽子;

2. 由于学校知识教育触发了我们信仰的神经,我们早早地对这些看似与我们信仰无关的知识嗤之以鼻而慢慢放弃学业,于是我们退学,并且在那些传统的“读书读不好就去清真寺学习信仰”的传统观念的误导之下,将“信仰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我们理所当然的退路而慢慢远离了非宗教知识体系;

3. 那些从小笃定自我与信仰的人,他们一路高歌,走进大学,无视非议,最后却有些变了味道,对信仰的坚信似乎成了人际交往的隔阂,沦为“高低之分”的界限。而剩下的一小部分,依旧在挣扎却发现要找到一个属于我们自己强大的群体却那么难。

那么我相信我们都知道答案了,“中国+穆斯林+大学生=?”,等于一个看似庞大却不强大的群体,等于一个在特殊环境里要么被改变要么被“变味”的群体,等于一个背负了太多前辈期望却同时遭受失望的群体,等于一个,夹层生存找不到突破口的群体。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想想,我们该怎么做了?不关于任何人,不再是来自长辈的敦促,不再是等着那些有能力,有资源的穆斯林中坚力量来支撑我们去开始一件事情,我们得自己“自救”,外部的力量永远不会持久,这得靠我们自己从内部迸发出一股力量。从内而外的力量堆积才能让我们抱得更紧,而从外而内的支撑永远只能被当做是一种捆绑式的力量,随时可以在困难来临时土崩瓦解。

那么我们现在是需要这样一股力量的——“中国穆斯林大学生”的力量。为什么是大学生?不是说这个群体在知识或者人格或者品德方面高人一等,如果你在看到我的这些文字的时候产生了这样反感的感觉,那么我想解释一下,这个群体从未高出任何一个群体半厘,但是这群体应该是担负了更多的责任的群体,这不关乎任何的隔阂和差别,这只关乎责任的大与小,我想,当我们都把自己的责任扛起,每一个都是我们信仰体系中的“大”。

既然是背负了这么多责任的一个群体,那么我们自身都出现了无数的问题,谈何“自求”与“承担”,谈何“领导”与“改变”呢?

那么说到这里,我想讲讲自己在和无数的非穆斯林朋友们相处过程中的一切所思所想。
3
二.  我们和他们,差了什么?


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差了什么?首先我想说明一点的是,如果你在看了我接下来的言论,觉得我只是一味的在贬低自己,而有目的性地抬高对方的话,那么我想解释一下。在写这份东西的时候,我的目的本就是将我们自身的问题尽可能的挖掘出来,然后找出原因,和其他人的长处进行对比,这样才能看出我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究竟缺了什么。而我并不说我们自己没有优点,没有好的东西,我相信近几年来我们穆斯林年轻人的一切行动说明了我们正在改变,我们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走去,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也不是说对方没有缺陷,我想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我所要表达的东西了,那么,恭喜你,我想我们是一路人。

2012年,那一年也许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远离自己的家庭,因为我来到了距离那里1500多公里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而也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非穆斯林朋友,走出自己曾经穆斯林群体的“舒适圈”。在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后,我慢慢真切地意识到,同样身为年轻人,我们缺了太多的规划与激情,缺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实际的行动。如果你也是在中国大学里呆过的人,你应该会更加明白如今的大学生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也许你听过你们的长辈这样说:“如今的大学生不就是在学校睡睡觉逃逃课,打打游戏谈谈恋爱,出来连工作都找不到,最后倒连自己的信仰都丢了,那读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不如回来清真寺里念经对吧?”如果你点头同意了,那么没有人会怪你们,因为,在社会给了大学生更多负面报道的同时,每一个不明真实情况的人都会这样想,何况是我们的长辈们,他们是一个把信仰放在第一位的群体,这没错,但是问题就在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将它与其他东西隔离,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让其高高在上而蔑视一切,所以相关客观知识的缺乏就产生了无数长辈们对中国大学的失望,甚至对自己孩子上不上大学不以为然。

然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对,无数人在打打游戏谈谈恋爱混混度日,可是大部分我看到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那些会主动问我信仰问题,然后对我说“有信仰真好”的人;他们是那些目标清晰,并愿意为其付出一切的人,无论他们的目标是“500强企业”还是“做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公务员”,他们都在努力着;他们是那些热爱公益,愿意通过自己努力募集善款跑去非洲给那里孩子建厕所的人;他们是那些面对新闻媒体对穆斯林负面报道的时候,跑过来安慰我说“我们知道你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们是那些早早就边读书边打工赚钱,养活自己的人;他们是会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而团结起来维护权益的人。

而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在做什么?我们把信仰放在了一个判断任何事物的制高点,信仰可贵,我坚信,我笃定,我无数次问心无愧地承认过,可是,当我们没有抓住信仰精髓而去胡乱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在某些我们群体人的眼里,他们的“非穆斯林身份”代表了他们的为人,无论他做的事情或好或坏,而同时我们却用自己身份的优越感在无是无非;他们那些目标被我们站在制高点批判为“只是对今世无意义的忙碌罢了”,而我们同时却用宗教的理念安慰自己不去为生活奋斗,一味沉浸在自己所谓的“理想”之中。

所以,我们缺了些什么?我们缺了一个在宗教信仰体系当中的理性规划和不断地追求,我们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群体当中,我们现在,此时此刻要处理的是在现有社会的生活和信仰的结合,而不是自己去禁锢在一个群体中,将自己隔离开来;身为穆斯林大学生的我们缺乏一种“硬件”竞争力,因为我们强调精神信仰的同时而忽略了竞争力的培养;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划,而是在用“一切早已前定了”来原谅自己的失败和无能;我们缺乏在社会各行各业杰出的中坚力量。我们不缺学校里的学者,我们缺在社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仰,与不同人相处,创造力量的“学者”;我们更缺拥有高等知识文化,将信仰与生活结合的年轻人。
4
三. 流动是大趋势,而我们却成了一滩死水


也许你也和我一样,开始发现了一些大的趋势所在,那就是,任何事物,不流动必待毙。这几年我发现了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开始选择出国,选择参加海外志愿者活动,选择在寒暑假进行各种出国的访问和交流,他们不再满足狭小的圈子,狭隘的眼界,和周围舒适的环境。而当我把目光转向我们内部群体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什么?大部分我们,假期还未到就吵着要回家,甚至觉得无法适大学远离家的生活环境,然后整个假期在家碌碌无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大学的四年,他们也从未想过要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而是满足现有的状况。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并没有那个经济条件,花钱去那么多地方,可是,这真的跟钱有必然的联系吗?那么我想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一个大学的女同学,为了假期能够到非洲做志愿者,从开学开始通过街头卖唱,举行义卖活动,打工兼职等各种方式,在期末为自己筹集到了两万多块钱,最后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所以,现在我们总是带着满口的借口来掩饰我们不想走出去的事实。

所以,我们缺少了很多东西,缺少了对外界的探索的渴望,缺少了不断去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缺少了走出去的勇气和激情。这样的结果只会有一个,我们在自己的圈子内,永远得不到成长,反而由于圈子的狭小而变得思想狭隘,对自己的同胞刻薄,目光短浅,把问题复杂化。

那么,当我们谈论穆斯林大学生群体时,我们该去谈论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想,到这里,你我应该明白了。这是一个最好的群体,这也是一个最危险的群体,而这个时代,刚好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何去何从?

我想,终有一天,一切会一目了然。中国穆斯林大学生群体,他们从不是缄默待宰的羔羊。
关于作者:@沙漠蒙面人
90后穆青,一个为改变自我,改变群体而奋斗的年轻人


专为穆青设计,为你点亮远航灯塔




    关注 穆青教育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