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溯源东北行

 

2006年8月,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休假,许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006年8月14日,这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休假,正好女儿结束小学学业,一行三人登上去往哈尔滨的列车,开始只买到了二张卧铺,一张硬座,坐了好久才补上卧铺。这个累啊!发誓回来坐飞机!

我和女儿到哈尔滨没下车,直接定上了去佳木斯的车票,颠簸了一天两夜,终于在天亮时到了东北边陲。大爷家三哥去车站接的我们。坐上汽车开始晕车了,东北这路太不好了,可能是因为天气冷修路成本太高吧。终于到家了,大爷家在富锦县城,住着平房,前后三个院子,二排房屋,是当年自己买地方盖的,很方便。



见到大爷的那一瞬间就像见到了父亲,相信大爷和我一样的心情,因为两人真的是抱在一起哭了, 这种情感的流露是不加任何修饰的。



大爷家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多年来是大女儿王华一手撑起了这个大家庭,安置老人,扶持弟弟们,更是把他们的下一代又安置在了北京、佳木斯等地,生活得都不错。

大爷是参军打仗,腿部受伤,就留在了当地 。

重外孙


小孙女

8月17日,一家人去同江游玩,看到了传说中的“三江口”。



三江口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位于同江城东北4公里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故名为“三江口”,黑龙江自西而东流来,水呈墨绿色,平缓而坦荡;松花江泥沙较多呈黄色,黄色的松花江与黑色的黑龙江汇合后的江水汹涌澎湃,水色分明,东流数十里不混,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













这里是中俄边界,坐快艇刚一接近边界线,就被警告。

在江上不时可以看到满载木材的船只经过,询问后得知是从俄罗斯运往中国的,心里有了一丝安慰,万幸啊!中国人该清醒了,不要等到能源消失殆尽的那一天!











三江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的赫哲、满汉军民曾多次在此痛击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故有“古战场”之称。三江口又是“三同”路的终点,三亚到同江。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是满语,意为“东方及下游的人们”,是明代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的一支后裔,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岸,所以素有“三江为家,渔猎为主”的说法.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











这一天,大爷告诉我:他的姥姥是苏联人,当时他的姥爷在苏联是律师,小有名气后,姥姥看中了他,跟他来到中国。生有一男二女,男的夭折了,一个女的就是大爷的母亲,一个是他的姨,现在在俄罗斯。中苏友好时,他的姥爷在哈尔滨住过,后来又到了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紧张,他姥爷被赶出苏联,死在回国的列车上。大爷被通知去将他埋葬,在他哈尔滨的家中住过一段时间。那里大爷20出头,他姥姥会说中国话。

我的奶奶,也就是这个苏联人的女儿,嫁给我爷爷时,带来了好多的嫁妆,后来都被我爷爷挥霍一空了。她生了4男2女,也就是我父亲这一辈了,在生我小姑时,难产死了。一个可怜的女人!我只有这样评价她了。

傍晚到江边游玩:







松花江的日落:





又到佳木斯小住2日后,8月20日,我和女儿到了牡丹江市的八五五农场。所谓的农场实际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小城镇,在深山里面,这里人少地多。大东北是中国的粮仓,主要种大豆和水稻。这里的经济条件相对差一点,但人很热情、很真诚。最不习惯的就是这个厕所,门开在大街上,可能是为了出肥方便吧。



上山摘榛子



8月22日到达最后一站--哈尔滨。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历史源远流长,是惨遭日本铁蹄蹂躏的城市,也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哈尔滨有“冰城”、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还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誉。

哈尔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车多,我当时特别崇拜我那亲戚的车技,可以说是穿行,见缝就钻。 夜幕下的哈尔滨尤其美丽。







太阳岛风光:

















小松鼠



白天鹅与黑天鹅



夏日的黑龙江,凉爽舒适,风景自然也是最美的。

二00六年八月


    关注 qiuy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