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之谜(新版)之二】李清照魂归金华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种之地的金华山智者寺,不可能没有水。这话在智者寺那眼古井被重新挖掘出来之前有人就说过,...



李清照(1084-1162)是中国古典词坛上耀眼夺目的婺女星,这可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她生命的最后归宿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晚节流落江湖以卒”;有的说“带着对故土难归的失望,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不少于72岁”;有的说“卒于临安(杭州),不能早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享年至少73岁”……



前些年,我为《金华日报·浙中特刊》写了一篇《李清照与金华山赤松宫》的文章,引起全国李清照研究中心的极大关注。

近年来,我博览典籍,赴杭州、绍兴、衢州等地考察,访问年近九旬的赤松宫和二仙古洞最后住持胡海牙等人,进一步揭开了李清照魂归何处之谜。

我赞同清代大学者俞正燮对李清照归宿的观点。他在《癸巳类稿· 易安居士事辑》中写道:“……时易安(李清照)年五十三岁。居金华,有《武陵春》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或曰:依弟迒,老于金华。”这“老于金华”四字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李清照生命的终点。

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三十二(1162)期间,在临安(今杭州)有李清照的一些行踪: 绍兴二十年(1150),67岁的李清照曾去杭州访大书法家米芾的儿子米有仁,为她收藏的米芾字帖求跋。米友仁跋云:“易安李清照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临顾,中有先子留题,千年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字比黄金千两耳。呵呵。”

绍兴二十一年(1151),68岁的李清照又赴杭州表上《金石 》进于南宋朝廷。绍兴二十六(1156)八月二十二日,版行于世。

绍兴二十五年(1155),73岁的李清照欲将所学的诗词文学传于孙氏女,深谙封建礼教的孙氏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委婉拒绝。南宋陆游(1125-1210)的《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铭)可以佐证。

以上这些蛛丝马迹,不足以说明李清照“卒于临安”,恰恰相反,作为不出家道士的易安居士李清照寻找的最好归宿是道家三十六洞天的金华山。





她为了生计,曾在金华山赤松宫和金华二仙古洞“二仙阁”畔开设“易安卦馆”,为黄大仙的信奉者解签。据赤松宫最后住持胡海牙回忆:“赤松宫和二仙古洞的一百枝签中有七十二枝出于李清照的创作和加工。”这点我在《李清照与金华山赤松宫》一文中已经提及。

最近,胡海牙又提供了李清照曾在金华山留下黄大仙诗的重大线索。李清照在金华山时,与唐仲友之父唐尧封有一定联系。

唐尧封(1106-1168),字嘉猷,居住在金华城内儒宗岭(本为唐婆岭),绍兴二年(1132)为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直龙图阁朝散大夫。

李清照避居金华时,曾一度卜居在武义县主簿陈序家,后移居到老婺州城中心的唐尧封家附近。酷爱诗词的唐尧封恭拜李清照为师,并派手下的门人照顾李清照。30岁的唐尧封于绍兴五年(1135)春陪李清照登八咏楼,又陪李清照游览金华赤松山和二仙古洞(在九龙山麓,双龙洞附近)等黄大仙遗踪。唐尧封写下一首《丹灶》诗:“丹成灶已冷,仙去景常清。翩跹照华发,随觉凡骨轻。”李清照附其诗一首,名为《牧羊少儿留仙迹》:“金华山长赤松劲,仙鹤双双入白云。牧羊少儿留仙迹,清涧潺古洞深。”

李清照对才华横溢的唐尧封十分赞赏。她在二仙古洞畔讲述了为什么要取易安居士之号,她说:“我取易安,乃取义于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意谓居所简陋而心性安适。”唐尧封回答:“听说陶渊明曾到过金华山和九峰山,看来您与此地十分有缘。”李清照说:“居士,是不出家道士。这里是三十六洞天道家黄大仙之胜地,故而也有仙缘嘛!不瞒贤弟说,我想在金华山开一卦馆,以谋生计。”唐尧封说:“易安师,区区小事包在小弟身上,赤松宫和二仙古洞的住持都是我的朋友,我愿出资帮你建,略表小弟之寸心。”李清照闻后感激万分。唐尧封一言九鼎,为李清照在金华山建了一个“世外小桃源”——易安卦馆。尽管李清照流寓临安,那毕竟是去走走玩玩,散心排愁罢了!
宋濂(1310-1382)在金华浦江麟溪郑氏义门(江南第一家)教书时,曾收藏了一幅李清照的手书《琵琶行》,反复欣赏,拍案叫绝,情不自禁地说:“李易安乃天下第一才女也!”宋濂奋笔写了《题李易安所书<琵琶行>后》诗一首:“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妇。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此身已失将怨谁,世间哀乐常相随。易安(李清照)写此别有意,字字欲诉中心悲。永嘉陈侯好奇士,梦里谬为儿女语;花颜国色草上尘,朽骨何堪污唇齿。生男当如鲁男子,生女当如夏侯女;千年秽迹吾欲洗,安得浔阳畔江水。”

宋濂对李清照所书的《琵琶行》,并没有从书法技巧上来评价,而是将李易安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联系起来看,寄予莫大的同情,揭露封建制度带给落难才女的悲剧,批评那些所谓“文人奇士”把妇女们的痛苦当做饭后茶余“吟风弄月”的美谈。


  李清照在金华所写的《武陵春》、《题八咏楼》、《声声慢》,这三首诗词中都离不开一个“愁”字:“载不动许多愁”、“江山留与后人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单是背井孤孀的“家愁”,更是国破民穷的“国愁”。李清照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女词人,她借在金华写下的《打马赋》,寄托“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的复国壮志。



 李清照的爱国情操铸就她坚贞不阿、忠奸分明的性格。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皆工文章,对李清照影响很大。李母王氏与秦桧老婆王氏有亲戚关系,照理说,孤苦落魄的李清照可依附秦桧权势,然而李清照却不愿同流合污,宁可上金华山与道为伍,寄情于山水之间。

绍兴六年(1138),宋高宗赵构重用主和派秦桧。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上旬剥夺了主战派岳飞、韩世忠等的兵权,就在当年除夕夜,秦桧以“莫须有”、“谋反”的罪名,处岳飞父子及张宪以极刑。岳飞在临刑前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含冤就义。噩耗传到金华山易安卦馆的李清照的耳中,李清照拍案而起,悲愤地说:“千古奇冤啊!”

绍兴二十六年(1156),秦桧暴死,群臣拍手称快。李清照在金华山闻之消息,点燃三炷香,向赤松黄大仙默语祈祷:“善恶有报,大仙护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清照的晚年与“小邹鲁”的金华人有情,与“叱石成羊”的金华山有缘。

绍兴三十二年(1162),78岁的李清照魂归金华山……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洪波 
--------------------

孝文化交流平台[/b]


              微信号:jhxwh2016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 孝文化交流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