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建筑 聊聊后现代主义

 

是一篇浅显有趣的建筑文章,致那些“看不懂”的建筑...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即将要去纽约开始建筑学习的小美女,以自己的热爱与观察,为大家撰写了一篇生动浅显,妙趣横生的建筑文章。

其实在建筑学习中,所谓的“风格”并不是界定明确,而演变也并非单向线性。当然这个说来话长。还是看点轻松的吧~

-------

后现代主义建筑

沈屹雯

20世纪之后的建筑界风起云涌,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相继出现,呈现出了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噢不,其实上演的是一出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清宫大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包豪斯、装饰主义、功能主义、表现主义等各种风格都用尽浑身解数想要讨得人们的欢心。不如这样看吧,在这出戏中,不同建筑风格扮演的是大臣的角色,而百姓反倒成为了一国之君。

但这么多建筑风格确实令人眼花缭乱,那不妨我们就来看看引领起这个风潮的代表——各自独领风骚50年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首先来看看重要臣子“现代主义”是如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工业化社会的条件,更好更快地建造楼房,建筑师们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功能性上面,于是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现代主义”,又名“功能主义”,或是“理性主义”。

在一个追求工作效率的社会环境下,“现代主义”注重功能性的特点深得人心,于是便称霸一方。然而,喜新厌旧是人们永远的恶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建筑风格。

由于工业化风潮早已过去,当人们放眼四周只看到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时,心想:我居然天天生活在如此单调、不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中,于是厌倦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便催生出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实是“现代主义”的长子,日日受到父亲的栽培与熏陶,但却是一个叛逆的儿子,对于父亲的所作所为而他全部持反对意见。在这动荡的时日,他发现自己父亲已经无法捍卫自己的半壁江山,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通过与父亲大相径庭的建筑风格和概念俘获人心,一时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来装饰细节,以此达到丰富的装饰效果。此外建筑师们又重新注意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追求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

好了,清宫大戏的脑洞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捧场~下面来说点正经的。

建筑,其实就如同服饰一般,流行元素总是周而复始的出现。时装总会时不时地流行起复古风,而建筑也是如此。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者罗伯特·文丘里曾经说过:“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几个“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吧。

云杉街8号 (8 Spruce Street)



这栋新楼坐落在纽约的曼哈顿北区,870英尺高,面积110万平方英尺。是西半球最高的住宅楼,来自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线条流畅,形体有机,并定义了一个曼哈顿新天际线。采用创新的办法,在建筑上作出动态的曲线,并与户型结合。



建筑完成于2011年2月。它的结构框架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内部包含一个公立小学。云杉街8号还获得了2011年的安波利斯全球最佳摩天大楼建筑奖。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Museo Guggenheim Bilbao)

这座雕塑般的巨大建筑从表面上看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因为它由一系列建筑碎块拼镶而成,这些碎块有的是规则的石建筑,有的则是覆以钛钢和大型玻璃墙的弧形体。然而整个建筑并不是毫无章法,事实上它是绕着一个中心轴旋转成形的。



古根海姆博物馆极大地提升了毕尔巴鄂市的文化品格,1997年落成开幕后,它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建造者弗兰克·盖里也由此确立了其在当代建筑的宗师地位。(编者表示,Frank Gehry经常被业内开的玩笑是:啊 业主一分钟后就要来了,赶快拿起一张纸捏了捏,放在桌上,于是就有方案了)



梦露大厦

2005年底,Mississauga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最后由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设计的大厦打败了其他69个国家的91份提案,如今还停留在草图和虚拟演示中。这座大厦也因为其梦幻优美,流线顺畅而被称为“玛丽莲.梦露”大厦,。初次欣赏了大厦外观的人们就会立刻产生进入大厦里面的想法。



畸形屋 (Crooked House)

这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位于波兰,建造于2004年,目前是复合式购物中心的一部分。



建筑师扎列斯基受童话插画家的启发,利用几何学原理,融入童话故事里夸张的线条和缤纷的色彩,使外观看似不规则的扭曲的墙面和超“卡通”的模样,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立方体房屋(Cubic Houses)

走在路上,这样一排房子挡在眼前,似有很突兀之感。这些立方体房屋由荷兰建筑师Piet Blom设计,建造于1984年,房体墙面倾斜54.7度,每套公寓总面积约100平方米。



该立方体房屋的设计理念源于“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每户房屋皆呈六角形塔状,各代表一棵树,所有的房屋连起来便是一片森林。如果好奇在这如同魔方般的房子内居民的居住环境如何。其中的一间房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可以前往参观。



TheDancing House

这座座落于布拉格伏尔塔瓦河畔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VladoMilunic和Frank Gehry的杰作。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传说中的舞蹈组合。



建成后,因其弯曲的轮廓犹如舞者的曲线而得名。其打破传统的造型引发了众多非议,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建筑已成为布拉格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作者沈屹雯,创立了公益项目“续楼宇文化,听上海故事”,发展上海老公寓路线导游计划,让大家能够聆听静谧悠远的上海老公寓故事。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微信公共号: hideandseekers

--------------

喜欢可以关注,微信号Arch_X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ARCHXI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