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扬子江”之名究竟从何而来呢?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其实,​扬子江原本只是指从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那么,“扬子江”之名从何而来呢?...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其实,扬子江原本只是指从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

那么,“扬子江”之名究竟从何而来呢?


《清碑类钞》
《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纂的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该书《地理类》“扬子江”条说:“扬子江之名由来久矣。盖江苏扬州府城南十五里有扬子津(后称扬子桥),隋以前津尚临江,不与瓜洲接,故江面阔至四十里,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指出扬子江之名源自扬州府城南扬子津。

津者,渡口。考扬子津最早作为渡口名最迟出现在隋代。据《隋书》,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入扬子津进击破贼于京口(今镇江)。可见,扬子津作为江北渡口,自此可南渡京口,为江滨要津。其后,隋炀帝三幸江都,临扬子津,建扬子宫。江亦自此称“扬子”。明《隆庆仪真县志》云:“炀帝既幸江都,春二月遂临扬子津,置扬子宫于方山。扬子之名始此。后因以名镇,而江亦称扬子云。”可见,先有“扬子津”,隋炀帝至此,建宫殿,又将“扬子”作为宫殿名,人们遂将扬子津至京口一带的江面称为“扬子江”。


瓜洲古渡
隋时,扬子津濒临大江,南对京口,江中有一大沙洲,遥接扬子津口,这就是晋代始露出江面的瓜洲。由于当时长江主泓道南移,瓜洲逐年淤涨,《地理类》“扬子江”条云:“及唐时,江滨积沙至二十有五里,瓜洲遂与扬子津相连,江面乃隘至十八里,于是渡江者,南岸则济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则济自瓜洲,扬子津之名由是不着,而江竟千古矣。”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二十余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瓜洲逐渐取代扬子津,成为南口襟喉之处。自唐代中期以后,“扬子江”一般即指瓜洲至镇江一带的江面。时至今日,“扬子江”已演变为整条长江通称。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西方人坐船由吴淞口入江上溯首先经过扬子江,又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扬州古镇地图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瓜洲与现在的瓜洲并不是一回事。《地理类》“瓜洲故城”条述瓜洲城变迁:“瓜洲旧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唐时始与陆路相连,宋乾德间,因以筑城其上,遂恃为滨江一重镇焉。年代湮远,地势变迁,至道光时,则故城复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实亡矣。惟每当风日晴和,渡江之客,犹时于波光澄清中见堞垣痕影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市,连同众多的名园佳景,一同付诸江流。民国初年,兴建新城,即如今的瓜洲镇。

“扬子”之名还与仪征有一段关系。《地理类》“仪征改扬子”条云:“仪征县,因避宣统帝御名,改名为扬子县。”其实早在唐永淳元年(682),就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至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今仪征有扬子公园,其得名实与上述历史有关。辛亥革命后,恢复仪征县。

“仪征改扬子”条还记载时人撰联征对,出句为:“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有人对以“端午桥逢端午日出端午门”。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该联虽于平仄有失当之处,但总体格律尚无大碍,故堪称佳对。此联一出,又为“扬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话。

(本文刊登于2016年7月2日《扬州晚报》)

来源:扬州晚报,部分图片据网络

编辑:华夏地名


    关注 九州地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