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托院士做客研究生“名师讲堂”谈求学教学治学之道

 

6月30日晚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王众托院士做客研究生“名师讲堂”第76期,在研教楼报告厅为我们研究生、本科生、校友们和兄弟院校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我的求学、教学与治学生活的回顾与启示》主题讲座。...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家国情怀在中国人心中,总是一股“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6月30日晚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王众托院士做客研究生“名师讲堂”第76期,在研教楼报告厅为我们研究生、本科生、校友们和兄弟院校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我的求学、教学与治学生活的回顾与启示》主题讲座。


讲座从在民族危亡时期出生和长大,全面发展的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参加工作四个人生阶段展开。王院士首先明确求学和治学生活回顾的两重意义,这个回顾,于王院士自己,可以回忆和反省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得失成败,于别人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

王院士向我们讲述了在民族危亡时期,自己南下逃难的经历,那种心情的紧张和悲愤是一生中记忆深刻的经历,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也是在那个时期,通过自己的自由式阅读,对自动化开始感兴趣。而中学则是王院士全面发展的阶段,习惯于看各种方面的书,扩展了知识面,人文和科技的结合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自己的兴趣得以一直维持。


在大学阶段,科学眼界大开,知识面扩大,文化的熏陶,中外的结合,古今的贯通,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大学阶段对王院士的一生影响颇大。王院士总结了好的老师教学经验在于三个境界,一是传授知识,即认真传授知识给学生;二是演绎方法,即应用方法的传授;三是启发创造力,即对于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停留在现阶段,还要提出现存的问题,启发同学的创造力。

参加工作后,王院士65年来经历了祖国工业发展的前沿,顺着电气化、自动化-系统工程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路径不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过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工作之初,开课程,敢为人先的翻译从苏联传过来的教材,译专著,在钱学森的指引下开展自动化的科研,走向前沿。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填补空白。在系统工程的建立过程中,闯荡机遇,看到社会有这种需求,义无反顾地坚持开展系统工程。从一个简单的脉冲数字装置开始,到普及计算机知识,到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国外技术和国内现状结合来创造自身的学科。在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实现微机系统上开发实现了跨越,硬技术和软技术相结合,王院士始终走在系统工程的前端。


讲座的最后,王院士忠告大家,要坚持学习,看准方向,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在真正的学科发展中,跨学科很重要,单一的学科很窄,新的学科领域往往是在学科间的空白地带形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面临机遇,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60多年的人生路也正是系统工程这个学科的发展轨迹,希望大家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王众托院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语重心长的教诲,使在场观众认识到,人的一生会买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会面临各种选择,要对周边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把眼光放远一点,关键要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评估。在学校阶段,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积累能力,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直觉,多学点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来源:管经学部

编辑:阿翔
DUT管经研究生

更多精彩

等你发现~


    关注 DUT管经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