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九千年的“小白菜”

 

音乐家萧兴华和徐桃英,吹奏了中国传统名曲《小白菜》:悠扬的音乐,令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一曲《小白菜》为什么能令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呢?...





音乐家萧兴华和徐桃英,吹奏了中国传统名曲《小白菜》:悠扬的音乐,令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一曲《小白菜》为什么能令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呢?

那是因为吹奏《小白菜》的乐器是石器时代出土的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收藏在河南博物院馆藏,长23.6厘米,通体棕色,把握光滑。笛身钻有七个圆形音孔,孔径0.35厘米,音孔在骨管弯曲的一侧排成一列。在第六、七孔间有一刻痕。



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贾湖骨笛能从576件国家一级文物中脱颖而出,跻身河南博物院9大镇院之宝之首呢?故事还得从贾湖说起……



贾湖遗址位于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遗存。



从1984年到2001年,考古队在贾湖遗址共发掘约2400平方米,发现房基450多座,陶窑10余座,墓葬4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千件。

在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里, 人们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骨,以及60多件的随葬品,在贾湖遗址已发掘的400多座墓葬中最为丰富。考古专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师或部落酋长。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侧,就摆放着这支骨笛。



20多年过去了,谈到最初见到骨笛的“第一反应”,当年主持发掘贾湖遗址的考古专家张居中不假“思索” 地脱口而出,那就是个笛子!连现场的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

抹去与骨笛相伴多年的泥渍,当时在现场的考古专家迫不及待地将贾湖先民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端孔,像吹箫一样比划着吹了起来。骨笛复鸣,那划破天际并不悦耳动听的呜鸣,直把满场的民工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在人们印象中,笛子一般都是横吹的。可贾湖骨笛,古老得没有任何文献可证,是横吹吗?又有的专家认为,它不是笛子,是箫;不是横吹,而是竖吹。哪种说法正确呢?

其实,笛在汉代以前多指竖吹笛,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竖吹的笛子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那么,贾湖骨笛究竟应该如何吹奏呢?谁能吹响这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呢?

带着种种疑问,1987年7月,主持发掘贾湖遗址的张居中和其他专家一起,携带神秘的骨笛,前往北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帮忙鉴定。经过测音,萧兴华认为骨笛已经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当是一种古代乐器无疑。

为证明自己的判断,萧兴华还请来笛子演奏家们试吹。只见演奏员手持骨管,不断变换吹奏角度,反复试吹,终于吹奏出音阶,婉转清亮,动人心魄。在一片喝彩声中,专家们一致认定骨管就是乐器,可称之为“骨笛”!

这么长时间的争论,斜角45度角来吹,这种吹法,在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鹰笛,也是这么吹,河南最古老的乐器,道教的筹,也是斜吹45度。这个气流通过斜吹来振动管壁,一首美妙的乐曲就呈现出来。

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这也是中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因此,列为河南博物院的9大镇院之宝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关注 国宝时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