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官场神话【总第44期】

 

在曾国藩的政治神话中,穆彰阿绝对是一位重量级的贵人。...

曾国藩画像


文 / 嘉非
引言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没有显赫的家世。不过,农家出身并没有成为曾国藩进德修业的桎梏,反而赋予他许多优秀的品质。但步入官场,多少还是要讲些背景的,“朝中有人好做官”对哪个时代来讲都是一句至理名言。曾国藩两手空空,家族中既无达官,也无显宦,一切只有靠自己打拼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曾国藩,却成为了晚清官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十年内居然连升七级,可谓羡煞旁人。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
金榜题名,入署翰林

对晚清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科举是唯一的捷径。曾国藩不负众望,1833年考取秀才,次年入岳麓书院读书,秋天就考取了举人。

1835年和1836年,曾国藩连续参加了两次会试,都没有考中,不过不要紧,那时曾国藩才二十多岁,像他这年纪好多人也没考上进士。他在岳麓书院和京师赶考期间结交了一帮好朋友,如刘蓉、郭嵩焘、江忠源等。日后,这些人都成为湘军的核心力量。
岳麓书院


1838年,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了进士,殿试三甲四十二名。这个成绩按说是不能留在京师的,要去地方做县令之类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关键时候总有“贵人”相助。在朝考的时候他的成绩被往前提了一大截,列一等第三,道光帝又亲自提为一等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曾国藩28岁。

能否入翰林院,对这些新科进士来讲,差别极大。进翰林院,留在京师,虽然清贫,但是日后进入中央部委甚至入将拜相的几率极大。不能进翰林院的,就到地方当个县令或到中央某个部委作个科长,以后进政治核心的机会微乎其微。

1840年,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虽然只是一个负责修史的七品小官,但至少留在了翰林院,曾国藩还是比较幸运的。
曾国藩画像


如果曾国藩从七品小官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位及人臣。为何1849年就成为从二品的朝廷要员、十年间就连升七级呢?

备受青睐,十年七迁

1843年,曾国藩出任了四川乡试正考官。大家可不要小瞧这个差事,这可是众多翰林们梦寐以求的“美差”。

第一,做了主考到地方会有一大笔银子,有的是明的,有的是学生送的,明的暗的加起来有好几千两,这都是合法收入,可以极大地改善这些穷翰林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期盼三年一次的做主考的肥差;

第二,做了主考,今年这个地区的考生都是自己的门生了,可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日后这些人成长起来都是自己的力量;

第三,能做主考,天下瞩目,说明在皇帝和重臣心里已有一席之地了。这一年曾国藩才33岁。好多考生年纪都比他大。

1845年,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在这所“国家高级后备干部培训学院”里,由学生成为了教员。
翰林院侍讲学士是中国明清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闲。1910年,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1847年,大清帝国官场传诵着一个惊人的消息: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连升四级,从从四品升到了从二品,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相当于从一个副处级干部直接任命为正处级干部。这可是一次罕见的破格提拔。大清官场也是要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有时候几年也未必能升一级。然而,曾国藩却连升四级。升到从二品两年后,38岁的曾国藩又出任礼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

1852年,他第二次出任乡试主考官,到江西去,结果路上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就马上返乡,丁母忧。

高人指点,贵人相助

前文中提到,曾国藩朝考时被道光皇帝提拔为一等第二,道光帝是怎么注意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呢?原来,这背后有一个幕后推手,就是穆彰阿。
影视剧中的穆彰阿


“曾侯始起,由穆鹤舫”,明眼人早看到了这一点。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出身于满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官至内阁学士、右翼总兵。穆彰阿是嘉庆进士,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一时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时,穆彰阿阻挠禁烟运动,诬陷林则徐等抵抗派,与英美等侵略者谋求议和,与之订立不平等条约。

穆彰阿这个人没什么才华,也不算贪,但是官做得牛,在道光朝一手遮天。这个人有个特长,就是善于揣摩“一把手”的心事,比如看出了道光帝不想与洋人开战,于是就极力主和,排挤主战的林则徐,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实际上他只是道光帝的一个应声虫而已。穆彰阿这个人深受道光的宠幸,一直做到军机大臣、大学士,弟子满天下,号称“穆党”。后来咸丰帝即位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罢了穆彰阿的官,要不是念在三朝老臣的面子上,早就把他杀了。
曾国藩与穆彰阿


但曾国藩又是如何得到穆彰阿的青睐呢?大清人才济济,他俩的缘分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原来,穆彰阿是曾国藩会试的主考官,也就是座师。曾国藩会试初试成绩平平,殿试才考了三甲四十多名,心灰意冷,想着这一辈子做个县令知府之类的地方官就不错了。结果有老乡出主意让他在朝考前去见下穆彰阿也许有用,曾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访穆。见到穆后,穆征求曾对国事的看法。曾的一番话深得穆彰阿欢心。曾认为穆主和是对的,国力贫弱,国家不能轻易言战,应该忍辱负重、积蓄力量、徐图再起。应当指出,这是日后曾国藩一贯的政治主张,绝不是为了讨好穆彰阿才这样说的,所以你看曾的弟子李鸿章、曾的信徒蒋介石都是坚持这一路线。

穆彰阿十分欣赏曾国藩这个可造之才,于是就大力提携,据说“国藩”这个名字也是穆彰阿给取的。穆彰阿想把曾国藩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大加提携。

穆彰阿很器重曾国藩,其中还有一个江湖传闻。有一次道光帝召见曾国藩,让曾国藩到养心殿候驾。曾国藩到了以后,太监就把他领到了房间,结果几个时辰过去了皇帝也没来,太监说皇上有事,你明天再来吧。这明明就是帝王忽悠臣子吗。曾国藩郁闷地回府了。曾国藩看起来很憨厚,心思却很细密,一想不对劲,“老板”以前召见过几次,都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呀,百思不得其解,就去找老师穆彰阿。穆老师听了曾国藩的汇报后想了半天,他毕竟是个政坛老油条,加上他对道光是再了解不过了。于是,就让仆人拿几百两银子去找养心殿的大太监,让他把这个大殿悬挂的字画都抄下来。拿到资料后让曾国藩连夜背下来。
道光皇帝


到了第二天,道光帝见了曾国藩就问,昨天你在大殿里都看见了什么?曾说,里面悬挂了很多历代字画,像《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并详细地描述了一番。最后特意提到乾隆爷的一首诗,说那诗写得太好了,随即如数家珍地背了出来。道光一听赞不绝口,说穆彰阿平日说你留意政事,心思细密,今日一看名不虚传呀。从此对曾国藩另眼相看,不久以后就把他连升四级。

这个传闻不一定属实,但起码说明了这样几点:第一,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提携全国人民都知道;第二,穆善于揣摩帝王心事;第三,穆的举荐收到了良好效果,道光果然把曾国藩作为栋梁来培养。
曾国藩故居
结语
在曾国藩的政治神话中,穆彰阿绝对是一位重量级的贵人,虽然穆彰阿在近代史上名声不好,但他有识人之明,发现并提携了曾国藩,为内忧外患的大清帝国留下了一位力挽狂澜的重臣,这也是应该记一笔功的。穆被贬黜后,曾氏每次进京都会去看望这位恩师。直到他做了两江总督,还命儿子去京师看望穆的后人。可见,曾国藩不忘本,永怀感恩之心。其实,他能成就官场神话,与他不断地自我修炼、追求道德完善也有密切的关系,敬请关注近代人物传奇之曾国藩系列下集“一代名臣是如何炼成的”。
——故事就在这里,故事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两入曾幕|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微妙情谊

“一顿早餐”与一代名臣


    关注 近代人物传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