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尚可,人生不断超越自我,看晚清一号男神如何修炼内功 【总第47期】

 

当年的“高考”与日后的修为,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巨人。...



曾国藩书法
文 / 嘉非
引言
晚清时代的高考“会试”,比现在的高考竞争更激烈。曾国藩虽然天资平平,且出身农家,毫无背景,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会试。回顾曾文正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他的成功还来自于忍耐、来自于坚韧、来自于一个“挺”字。当然,造就了他的,还有他那举世闻名的“一根筋”性格。


1838年的春天,一个28岁的年轻人在京城焦灼地等待“高考”成绩发布。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了,前两次都铩羽而归,不过不要紧,他还很年轻。许多人,包括他的老乡左宗棠毕生没有通过这一关。由皇帝主持考试的殿试成绩终于公布了,这个年轻人是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个成绩对年轻人来说“尚可”,因为按惯例,这样的名次留在京城做后备干部的几率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是要被派到地方做七品芝麻官的,一步步熬出来异常艰辛。这样的起点,年轻人居然不屈不挠,不怨不尤,最后成长为拥有粉丝无数的晚清一号男神。他是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呢?


曾国藩手书扇面
潜心理学,修身养性曾国藩的成长,既有穆彰阿这样的“贵人”相助,更得益于他苦练内功。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京师著名的理学名士,曾国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变。1841年,曾国藩拜唐鉴为师,学习理学。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和曾国藩是老乡,也是当时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道光二十一年(1841),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进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当时,曾国藩就对这位理学大师十分佩服,有心要拜唐鉴为师。

之后,曾国藩以弟子之礼拜谒唐鉴。唐鉴见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又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便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生。他让曾国藩坚持记日记,而且过一段时间就让他把日记拿过来给自己看,自己的日记也给学生看,作为互相督促、改过从善的“日课”。曾国藩在以后岁月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记日记,受益匪浅。

1842年,曾国藩为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

早起:从不睡懒觉。后来,他的学生李鸿章因为睡懒觉还受到老师的批评;

主敬:待人、对事都要有敬意,马虎不得;

静坐:养心、思过;

读书不二:读书要很专心,一本书不读完,不读第二本;

读史:每天十页,坚持不懈。他在第二次会试失利后返乡途中曾经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回家后,他父亲让他好好读这些史书,并且说:“你好好读史才是尽孝。”这些史书也让他获益匪浅。他打太平天国的很多军事经验就是从读史中学来的;

谨言:祸从口出,官场更如此,因此要谨言;

养气:读书是养气,做事也是养气;

保身:不饮酒,不纵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日知所往:生活有规划,每天有计划,知道做什么;

月无忘所能:每个月都做个总结。要知道每月都干了什么,有进步没有;

作字:作字也是养气。作字能让人沉潜;

夜不出门:减少应酬,好好读书。


曾国藩画像
这些修身养性的功夫,曾国藩坚持得很好。比如他原来烟瘾很大,后来,居然给戒掉了;比如记日记,他坚持了几十年;读史,也坚持了几十年。曾国藩后来教导弟弟们说,事情不能怕小,坚持就有成效,就像种树、养猪一样,不知不觉气魄就大起来了。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曾国藩书房里悬挂了一副老师唐鉴的格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体现出理学家的刚毅和向善的决心。曾国藩在1868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致于内伤。”这是他一生修身养性经验的总结。

涤除旧我,贵人相助



其实,曾国藩早年的毛病也不少。除了资质平平外,还比较莽撞,经常和别人发生冲突,甚至动起拳脚;还比较好色,看见朋友娶了美妾就忍不住想凑上去和人家搭讪。不过,这些曾国藩都老老实实记在日记里,不断反思,不断改过,不断“涤除旧我”。随着曾国藩理学功力的增强,慢慢地这些坏毛病都改过来了。因此,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人缘也越来越好,在京师的群众基础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唐鉴


曾国藩早年得益于两人。一个是穆彰阿,另一个就是唐鉴。除了穆彰阿有意提携他之外,是唐鉴让他苦练内功,日后派上了大用场。外有穆彰阿这样的权贵提拔,内有理学修炼,由此才谱写了十年七级的升迁神话。这个升迁神话虽然离不开权臣的提携,但是,如果没有他自己的苦心修炼,没有不断地弃旧更新、改过从善,就不会有官场的良好声誉,即使皇帝和权臣想提拔他也不会这么容易。

内心有多强大,人生就会有多坚挺。京官时期的曾国藩苦练内功,有了无比强大的内心。曾国藩一生的成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自强自立”。先练好内功,然后就是静待良好的人生机遇。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波谲云诡的晚清自然不乏曾氏趁势而起的良机。道光帝特别喜欢曾国藩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曾国藩年轻有为,有朝气,有担当,能干事,在朝野声望甚好。

第二,曾国藩理学修身。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帝都喜欢理学。唐鉴在道光帝面前没少说自己这位学生加小老乡的好话。


连环画中的曾国藩
第三,与道光宠臣穆彰阿政治路线一致。前面讲的两个因素还不足以让道光帝宠信曾国藩。因为有才干的人多了,学理学的人也不少,关键是要有人在皇帝面前不失时机地大力荐举,最终一把手才能重用。曾国藩的运气非常好,在关键的时候,位高权重,深得道光信赖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出现了。他把曾国藩视为政治上的接班人,大力提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曾国藩既在朝野有着极高的声誉,又在政治路线上和他保持一致。

直言上书,不惧君威

虽然道光帝去世时,曾国藩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但是道光的儿子咸丰不大喜欢曾国藩。因为咸丰很讨厌穆彰阿,一登基就把穆彰阿贬回家去了,作为穆彰阿宠信的人,咸丰对曾国藩没有太多好感。咸丰不喜欢曾国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刚上台,曾国藩就做了一件让他十分反感的事情。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咸丰元年(1851),曾国藩就给他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奏章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个奏章指出了这位新“老板”的三大毛病。他说您老人家(实际年龄也并不大)如果不注意这三点的话那弊端可就大了。哪三点呢?第一,说新皇帝过于注意琐碎的小事而疏于大计;第二,说皇帝务虚不务实;第三,说新天子刚愎自用而不听忠臣的劝谏。这三条意见不亚于三板斧,一下把新上任的咸丰皇帝砍晕了。


咸丰皇帝
那时候咸丰才刚刚二十岁。他拿到奏折还没看完就怒火中烧,把奏折扔在地上说:“曾国藩太不像话了,非好好修理下不可。”身边大臣祁寯藻和季芝昌等苦苦劝解,咸丰才压下心头汹涌的怒火。当时他虽然没有追究处分曾国藩,但他并非胸襟宽广的明主,从此更加厌恶曾国藩。

通过这件事,咸丰也初次领教了曾国藩的倔脾气。以后岁月里,在与曾国藩的不断接触中,他进一步加深了对曾国藩“一根筋”性格的认识。封建时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得罪了“一把手”,日子肯定不好过。但爱挑刺的咸丰居然也没能把曾国藩怎么样。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也知道曾国藩是一心为公,另一方面,江山的危机确实出现了,咸丰的江山面临史上最严重的危机,需要曾国藩这样的忠臣、能臣出来重整河山。因此,虽然咸丰对犟脾气的曾国藩非常头疼,但最后也委以重任了。不过,大老板的将信将疑使得曾国藩的名臣之路异常坎坷。
结语
京官时期的曾国藩对我们当代人也颇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却看不到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其实,一个人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美国人金·洛恩这样说:“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人生在世,若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儒家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也是从自己做起,曾国藩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者和伟大示范者。如果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遑论改变这个世界?成功修身只是曾国藩伟大事业的第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曾氏也堪称范本。那一代“男神”曾国藩是如何完成其内圣外王的伟大事业呢?敬请收看近代人物传奇之曾国藩系列下集“墨绖从戎”。
——故事就在这里,故事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两入曾幕|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微妙情谊

“一顿早餐”与一代名臣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官场神话


    关注 近代人物传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