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传承的皇室贡品,如今却逐渐消亡,直到她遇上这对夫妇

 

疯享客·匠心今天,大白(●—●)要给“疯客”们分享一对设计师夫妇的故事谭雪娇&易春友▼大约四年多前,他们到...



疯享客·匠心
今天,大白(●—●)要给“疯客”们分享
一对设计师夫妇的故事
谭雪娇&易春友
四年多前,他们到四川邛崃一带考察各类竹子及竹编工艺。
在四川平乐古镇,他们遇到了一位名叫游伟的师傳。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以下为谭雪娇夫妇自述
游师傅是当地一项传承了数百年的独特工艺——竹丝扣瓷的传人。
在拜访之前,我们就对这个工艺略有所闻,但是亲眼见到,亲手碰触之后,依旧叹为观止。
金银难攀,只有皇上用得起
竹丝扣瓷,又名瓷胎竹编”,始于清朝。由于制作难度极高,一开始只作为皇室贡品。
这项诞生于四川成都地区的独特工艺,以景德镇名瓷作内胎,外面用丝细如发,轻薄如绸的竹丝,经过匠心艺人们超高的技艺,一丝一丝缠绕在瓷器上。
如果你仅仅将其当成一个简单的工艺,你就错了。
竹丝扣瓷对原材料的挑选极为严格,四川邛崃山上,万亩竹丛,只选阴面的慈竹。
每一百斤原竹,只能抽得八两丝。
而且,每一条竹丝,都必须用人工手作完成,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可以取代。
在当地人眼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竹丝的价值,比金银还贵
作物,也造心
每一件竹丝扣瓷的编织,其实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
根根竹丝必须紧贴瓷面,依胎成形。
由于竹丝的长度有限,编织过程中得多次接入新的竹丝,所有接头之处都必须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成。
竹丝扣瓷的难点在于,每根竹丝只有0.5mm,细软得几乎没有骨力,要想让它顺势依胎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尺度拿捏上要有所见地,编织时,匠人们还要有如禅门僧人坐禅时那样,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
“再没人做的话,就没人会做了”
2008年,“竹丝扣瓷”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像中国大多数快要失传的老手艺一样,这门兴盛一时的绝技,也正面临着失传风险。
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邛崃地区,还有上千人从事相关行业。2011年,我们第一次寻访时,还能找到70多名师傅,而到了最近的一年,能召集到的师傅,已经不足30名。
竹丝扣瓷是一门需要持续上手的工艺,当地工匠大多从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需要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门工艺。
但是现在,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这活实在太费眼睛了——很多人做到五十多岁,眼睛就开始花了,很难继续做下去。
现在还在坚持的这些师傅,年龄大多在五十岁左右,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岁了。
身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游伟也很焦急。“要是再不做的话,就真的没有几个人可以做了。”
“只要有人买,匠人们就能持续地做”
2011年,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个工艺时,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但广州和邛崃相隔千里,那时,由于距离原因,我们未能深入去研究这门手艺,以及思考如何与匠人们合作。
但之后,我们一直念念不忘这里的竹林,还有这个精致入心的竹编工艺。
2014年9月,我们与瓷胎竹编匠人沟通,尝试在不同的瓷器造型上,实现这些工艺的可能性。
多年和匠人们合作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做的一点努力,一点改进,对于这些宝贵的传统手工艺来说,都有积极意义。
我们尝试用最原始的设计,让这些传统的手工艺焕发新的生命。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修改和调整
我们最终选定了这款设计
它完美地呈现出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们给这对杯子,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
竹节杯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对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诞生的杯子。
设计灵感来自筇竹的竹节。
筇竹是一种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竹子,它的竹节突出,有高风亮节之意,是许多文人的钟爱之物。
竹节的形状,正好是手握的形状。竹丝外衣,可以隔热、防滑。
因为杯子涉及两种工艺,一种是陶瓷,一种是精细竹编。我们需要联合两种不同工艺的匠人进行密切合作。

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在景德镇和广州之间往返,与陶艺师沟通器型打版。
中间经过无数次的沟通,来来回回修改。
当我们将成品拿在手上时,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值了。
 
我们选用的是高白泥瓷器——它是我们在景德镇能找到的,堪称最好的瓷器。
用其做成的杯子,质感温润,颜色纯净,如同新剥壳的鸡蛋白一般。
竹丝贴在脸上,用微距拍摄都很难看到毛刺。
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门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希望能够凭借产品的创新开发,引发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现状和未来的关注,也能给还在坚持从事这个行业的匠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我们越来越清楚,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并不仅仅是情怀或是匠心的宣扬,还有很实实在在地保护当地的资源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善美好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十年之中最大的体会与收获。
大白的话
当我们收到谭雪娇夫妇寄来的样品时,疯享客的小伙伴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wow了一声。
在没有见到真品之前,大家还有一些疑虑,担心手作产品会有瑕疵。但见到真品时,我们都放心了。
谭雪娇夫妇打动我们的,除了他们的坚持,还有他们说过的一段话:
“有时候,我们热爱一件事物
却不能好好对待它。
我们哀叹它的式微,
却从未想过用我们的想法
去拯救它。
不要只是热爱,要去做。”
在他们之前,其实也有很多人看上了这门快要失传的百年绝技。
谭雪娇夫妇希望,能用相对合理的价格,让更多人有机会直接体验竹丝扣瓷的魅力。
我的想法很简单,有人买,匠人们就能持续地做。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些手作之物,会带来更多的美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对竹节杯
无论是自用,还是送人
都是上上选

扎克伯格、李兆基都是他客户,这个89后,造个“月亮”,震惊全球!




关注疯享客,发现世界上的好东西!


    关注 疯享客C2B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