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大讲堂】娘 惹

 

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我们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讲述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联...


融汇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讲述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
联系微信/QQ:126951


中国人与土地的渊源深厚。“离乡”曾被视为最迫不得已的抉择。不过也有一些勇敢的人会因为各种理由远离故土去寻找新的世界。最早的客家先民世代延续着宏大的陆上迁徙,而一些客家人甚至走得更远。

他们漂洋过海,定居南洋,婚丧嫁娶,终成为极特殊的一支——被称作“峇峇娘惹(ba ba/ nyonya)”的族群。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有了新的身份,操起了不同的语言,也酝酿出更丰富的生活与文化。流淌在血液中的某些“不变”,与日新月异的“万变”一起,继续雕琢塑造着他们。P.S. 文末附“亚洲之星剪辑大赛入围奖”之《娘惹文化》,美物美食,尽收眼底。
娘惹文化纪录片

峇峇娘惹文化
峇峇娘惹(马来语:Baba Nyonya),或称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淡马锡(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移民和当地原住民通婚产生的混血后裔。

在明朝实施海禁之前,由于海上丝路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关系,位于华南尤其是闽南一带的人经常通过南海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而当地原住民见到华南来的闽南人时总是听到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为"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

这些千里而来的中国移民,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州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古今娘惹服饰风范
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后裔。

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分,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缘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峇峇华人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被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就是清末以后从中国来的移民。
娘惹风格建筑家居,精致融合中式、西式以及伊斯兰风格


特别的是,这些漂洋过海的华人,其中不少是在海上经商漂泊多年的人,家资颇丰,并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定居在大马后与之联姻的当地马来女子家庭,也不乏当地的望族。这样的强强结合使得娘惹文化和影响力在马来社会变得举足轻重。

此外,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西亚,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中国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

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



闻名世界的新加坡航空制服正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
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但也正由于此,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多少含有贬义,暗示着这些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有点像我们今天看待美国出生的ABC华人的感觉。)

然而,如果细数峇峇娘惹的生活历史和现状,就会发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未从他们的社会中消逝。他们的传统婚礼是以中国传统仪式为主,服饰(尤其是女装)则是从明代的汉服演变而来的可巴雅(
baju kebaya
)。

缤纷的娘惹瓷器,最初皆出自万里之外的景德镇订制
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马来语,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了闽南语粤语客家话等等。此外峇峇娘惹族群的建筑、饮食、日用工艺品等等,无不是结合了地道的传统中国特点和当地文化的碰撞产物。而且,得到了发展和扬升。

娘惹菜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所说的话,更能够代表这个汉民族分支人群内里的心声: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内容


    关注 客家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峇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