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投引发的深思

 

在民粹主义下,民主变成了消化民怨的温床,这并非英国独有的问题,从英国、美国到日本、台湾甚至香港,民粹之风正在...



在民粹主义下,民主变成了消化民怨的温床,这并非英国独有的问题,从英国、美国到日本、台湾甚至香港,民粹之风正在席卷全球政坛。



市民在伦敦发起游行,要求英国保留欧盟成员国资格
热门话题
陈鉴林

立法会议员

长达三年半的筹备,四个月的拉票游说,经过一个罕见的雷雨天之后,英国正式“决定”脱离欧盟,与此同时,一个新词汇诞生--“Brexit”。与这些可以被统计的日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投结束后,英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未知问题:卡梅伦辞职之后谁会取代首相之位?里斯本条约第50条何时会启动?继任首相会站在如何立场引领英国的未来?市场接下来会产生哪些反应?苏格兰会如何?爱尔兰边境问题又如何处理?欧盟是否会解体?

投票结束后,无数人奔上街头抗议、游行。英国议会网站在短时间内有逾300万人签名请愿,要求进行第二次公投。尤其在欧洲人心中最开放、包容的国家,从公投结果公布的一刻起,已经成为历史。公投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最高表达方式,今次的结果,无论从程序到计票方式,都属合法,所以二次公投发生的概率极小,而且必然会激化英国内部的对立情绪。

脱欧公投引发民粹主义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态度更是强硬,公投结果公布不久即发表声明催促英国尽快启动脱欧谈判。对于一直讨价还价且十分不听话的这个成员的离开,欧盟已经在事前作出应对措施。某种程度上,英国的离开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阻力减小,而英国自身将面对着在经济上被孤立,政治上被其他国家边缘化的潜在危险。不仅如此,在经济、贸易、教育、卫生、福利等领域,欧盟很有可能取消甚至降低与英国的合作水平。

最初保守党对于公投的起动,无非是只为了解决“国家内部分裂”。换言之,这次公投其实是一次政治主张分歧的产物,卡梅伦为首的一派试图利用民意这件宝器一边让党内反对派收声,另一方面向同盟国其他成员施压。概括起来,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戴卓尔夫人风靡一时的名言理句“I want my money back”,而如今却以“自掘坟墓”的方式收尾,大概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马克思曾提出,政客们会因为权力的膨胀引发脱离实际的“自体中毒”(self-intoxication),公投的整个过程就如同一班政客自我中毒的释放,但是代价,确是自二战结束后,欧洲内部艰难维持的平衡关系。



脱欧公投引发的民粹主义引人深思。在游说阶段,脱欧派反覆强调市民承受的经济重压、高失业率甚至涉及反恐问题的国家安全隐患均是由“外来者”造成的,试图聚拢公众视线。显然,这一招十分奏效。但以近52%之微弱优势胜出却也导致脱欧派措手不及。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游说期间,脱欧派曾打出退欧可以使英国“每周节省3.5亿英镑”的口号。同时声称,离开欧盟,这笔钱可以用于改善英国人一直诟病的NHS医保体系。这一口号简单易懂,可谓对留欧派造成了致命性打击。公投结束后,有支持者问及医保改革计划,脱欧派又扮懵懂,表示并不能保证这笔省下来的钱一定会用于资助医保,相关声明是当时宣传的失误。无论如何,手持民粹大旗,让脱欧派吃到了甜头,更使得周边国家开始跃跃欲试,有借鉴复制之意。荷兰自由党领袖怀尔德斯在英国公投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该轮到我们了,Nexit!”另一边,法国国民阵线领袖勒庞也认为法国应该举行类似公投。

不容在港复制“悲剧”

事实上,一开始,脱欧的条件仅仅以多数人同意即生效已令人欷歔,这甚至比一场普通的离婚诉讼还简单。作为参政者,寻求变革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但是对于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脱欧派领袖们的态度是视而不见,反正“脱了再说”,甚至有些不管不顾,难怪前伦敦市长约翰逊在结果公布后的发言中表示英国不急于马上启动脱欧程序。所谓的民主大国,其实并不熟悉公投这种民主产物,公投只是政客们手上的政治手段。有分析人士指出,公投结果更多的是反映出,英国民众对于金融风暴后政府施政不满的总爆发。投票结束后,大量民众对公投结果表示震惊和悔恨,并后悔自己投了“离开”的一票。有些人表示并不清楚欧盟的具体运作,只是不满政府施政,所以选择脱欧;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参与投票纯粹为了体验,看到周围人选择“留下”,为了平衡结果,便投给了“离开”。可见,公投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民众的出气筒,甚至消遣。不可否认的是,民众的个人积怨导致了今天的结果,而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利益被置之不顾,脱欧可能对民生、经济造成的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更是从未被人想起。



因不满而选择离开,出于好奇选择离开,演变至今日的“如愿撤退”。在民粹主义下,民主变成了消化民怨的温床,这并非英国独有的问题,从英国、美国到日本、台湾甚至香港,民粹之风正在席卷全球政坛。其实,民主并非只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现代民主对于制衡的运用就是为了避免多数欺压少数情况的发生。但是民粹主义的抬头,使得民主变为拉拢民意的工具,不仅违反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本意,反而走上背道而驰之路,令人惋惜,更使人深思!

近年来,香港反对派想方设法制造议题,不断攻击“一国两制”,歪曲基本法,挑拨两地关系、挑衅政府,甚至支持激进派的分裂行动。这些不怀好意的举动在某些人身上是收效的,尤其是对一腔热血的、代表香港未来的青年人。今年9月份的立法会选举,就是对于香港的一次最好测试。是否只要一腔怒火为了出气报复而扔下一票,还是深思熟虑真心为港为国投出一票?英国的“悲剧”不应再重演,今年9月,我们拭目以待。
香江百科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英语: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公民主义,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学术界有关民粹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以捉摸。

“平民主义”从人民利益至上到讨好大众,最后到蛊惑人心,成了贬义词,在欧洲尤其在法国是这样的。

民粹主义通常是菁英主义的反义词。在古希腊城邦发明民主制度之后,对于应由菁英贵族还是一般大众来掌握政治,出现了争论。支持菁英主义者认为,人民易于被煽动,容易从众,缺少知识,没有思考能力且反智,容易受到感情影响,而做出不理性或是不切实际且过度理想化的主张,认为政治应该由具有专业能力的一群精英(例如贵族、官僚)或拥有特殊能力的个人(例如国王或僭主)来做出决策与推动,否则政策推行将陷入被动的局面,形成暴民政治。支持民粹主义者则诉求直接民主与草根民主,认为政治菁英(当下或未来)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决定政治事务。

(来源:维基百科 )
公众号ID:hkcomment

香港事,香港情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香江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