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崇拜的工匠精神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让世界看见你无限可能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词!也是一个历来...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工匠精神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词!
也是一个历来被视为不入流的词!
但是,3月29日
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
它石破天惊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从那天起,
这个词奕奕放光!
相比之下,
“工匠精神”在日本一直根深蒂固。
日本百年企业数量全球第一。
中国企业需要补上的,
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钙。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是一位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
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
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而企业“工匠精神”亦可理解为“精益求精”,
涵盖企业生产领域的“精益制造”
和经营领域的“精细化管理”。
“工匠精神”的经营精髓和真谛风靡全球,
令无数卓越企业家趋之若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9日
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呼吁,
各行各业要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
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
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谈及“追求卓越、崇尚质量”,
英国西装、荷兰“王室供应商”、
德国职业教育、日本千年制刀技艺堪称典范,
让我们来一睹这些“工匠精神”的精髓。



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
这种在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在工作中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敬业乐业



看到一个新闻:现在著名的阳江“十八子”一套最高能卖1000多美元,一套德国“双立人”可以卖6000多美元,而瑞典一家叫Damasteel公司的折刀最高更是卖到5万美元一把,其供应商的说法是,你投入多少精力和技术,就决定了刀具的价格和水准。5万美元在北海可以买一套不错的房子。我没有见过5万美元一把的刀,当一群中国人在慕尼黑的刀具店里,像抢钞票一样围在柜台前抢购。好不容易出一趟国,买的居然是最日常的用品,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是导致现在一些人对我们的高新技术也不以为然、把中国诬蔑作“山寨大国”的原因。



阳江的“十八子”在刀具中,称得上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但与德国刀具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德国有名的刀具并不只是“双立人”,其它还有不少,百度一下就知道。打个比方,“十八子”在中国是矮子里头拔起的“高佬”,而德国则是一水的“高人”,只是你更喜欢谁的长相罢了。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人“长不高”,跟那个地方的气候、水土、饮食等“环境因素”有关,包括所谓的“基因”也是因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笼而统之,就是一种“文化”。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强悍”,从文化角度,与德国人的“刻板”密切相关,马克•吐温甚至说,德国人讲的笑话根本不是笑话。这种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不灵活、不变通、无趣的“刻板”,在工作中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敬业乐业。那次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德国文化”。我们在机场过安检时,因为队伍排得太长,临时打开一个栏杆入口,国人模样的游客呼啦涌了过去,比触电反应还快,剩下一群老外岿然不动地在原地排队。



据说曾经有电视台作过测试:在德国街头放置两个公共电话亭,分别标着“男”“女”,工作人员暗处观察,一天下来,都是男人进“男电话亭”,女人进“女电话亭”,即使一边空着,另一边也排队如仪。好不容易逮住一个进“女电话亭”的男人,一问却是个法国人。我想要是在国内作这样的测试,别说公共电话亭,女厕所男的也可能闯进去。

我发现制造业发达的地方,都有这种“刻板文化”。瑞士手表闻名于世,我一位朋友说,他到瑞士时坐的旅游车挂着一个专门的行李车厢,本来扣上合页加把锁就没事了,但那个司机关门时却取出一柄锤子,叮叮当当把一根插销敲下去,才锁上锁头,开门时再叮叮当当敲出来。看着他每次费时又费劲地折腾老半天,对他的认真又感动又觉得多余。这种情形我在制造业同样“强悍”的香港看到过,我和儿子在海洋公园坐那个“越矿飞车”时,每一拨人坐上去,身穿制服的安全员都挨个仔细检查,把每个游客自己扣上的安全扣解开重新扣好。相比内地一些游乐场同样的设施,都像“流水席”一样,一拨下来一拨接着上去。所以每次听到哪里的游乐场发生事故,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工匠精神,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技术来说,“精益求精”就是八风不动,专心致志,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练习“降龙十八掌”的郭靖;就质量来说,就是一丝不苟,好上加好,像广告里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起“工匠精神”,我们有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师爷鲁班,但有这样的“传统”,并不等于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起码从造不出德国那样的刀具和指甲钳来说,我们的制造业还普遍欠缺一种对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傻劲”。

实际上,
“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
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
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
确实长久的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
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
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
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
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
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
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
所以,
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
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
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
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
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工人待遇。
“脑体倒挂”的时代越快来临,
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就能得到提高。

当下,“创新”和“创造”被广为提及。
诚然,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也确为当务之急。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
制造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高层次的制造,
没有以过硬的“制造”作支撑,
“创新”和“创造”只是空中楼阁。
 

日式管理中的“工匠精神”
其特点是热爱你所做的事,
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
不到99.9%精品,绝不交给下工序。


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哗哗作响、
刀声豁豁,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他解牛何以技精如斯,
厨师回答说,
我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19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
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之处,
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
视力集中到一点,
动作缓慢下来,非常轻,
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的经验告诉后人,
做任何事要心到、神到,
就能达到极致、神化的境界。
这就叫做“工匠精神”。
  

如今在有些人看来,
互联网时代再提“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了。
其实,把“工匠精神”视作落伍,
本身就是一种落伍。

很多时候我们不乏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材质,
但因缺少追求从精致到完美的“工匠精神”,
导致我们缺少一流的产品。
没有过硬的产品为依托,
再好的“创新”、“创造”也难以被认可,
甚至企业也终将被淘汰。


《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而没有“工匠精神”作支撑,
强大的制造业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说“创新”和“创造”是发展的动力,
那么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则应该是立命之本。


精品微信公众号,值得你关注!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读过的书和遇见的人!
◁ 分享 · 是一种快乐 ▷


◁ 分享 · 是一种快乐 ▷


    关注 王云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