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应知的景深问题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





各位摄影爱好者朋友,久违的系列栏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又回来啦!好久不见,大家有没有对这个栏目有所想念呢?憋了好久的思路,笔者在回归的本期准备跟大家聊一点儿在摄影中最常见也最可能用geek(极客)的方式来解读的问题——景深。好了,笔者宣布,景深geek课堂正式上课!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除了曝光和测光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不难理解,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



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于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那么想要完全了解有关于景深的问题,就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它的来源、有关含义和理论上的推导过程。



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话: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在对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便叫做景深。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本段文字摘自于百度百科)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多摄影初学者都乐于在网上搜索自己不明白的一些名词和相关理论。不过我相信,不明白景深是什么概念的朋友一旦看到上面那段介绍,肯定学习摄影的热情就会被云山雾罩的各种专业名词所打击的所剩无几。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读读上面那段话的话,最起码可以了解到景深是一个由各种因素共同汇聚形成的一个结果。接下来,我们就来拆分一下和景深有关的具体概念。首先,让我们在下一页中说说弥散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弥散圆

首先看景深是怎么形成的:一个物点,在像平面上成一个像点,远一点或近一点的物点在底片上出现的是弥散圆。



我们对弥散圆有个容忍度,大于一定程度(全画幅的弥散圆直径为0.035mm),我们认为模糊了,在这个程度内我们认为清晰。这个弥散圆的直径随着画幅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有弥散圆的存在,就有了景深的存在。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或传感器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如果放到实际生活中,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感光元件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简单明了的说,弥散圆就是一个人眼或传感器对于判定物体清楚或模糊的近似值,大于这个值,则感觉模糊;小于这个值,则感觉清晰。

景深与焦点的关系

根据小时候自然课告诉我们的透镜的成像原理——焦点只有一个,只有把焦点调到目标上,才能使在焦平面上的感光胶片结成清晰图像。



一般情况下被摄景物离镜头有远有近,我们把镜头的焦点放到其中的一点上,这一点无疑是清晰的。能在焦平面位置上的感光元件结成清晰图像的这个清晰点,就是焦点。



但是,在这清晰点(焦点)的前后各有一段清晰区,焦点的前清晰区叫前景深;焦点的后清晰区叫后景深,这前后景深加起来就是全部景深。



前清晰区的最前点是“景深的前界限”;后清晰区的最后点是“景深的后界限”。根据透镜的成像原理和焦点的关系看来:“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的”,这前后景深的比例是:1∶2,也就是:在使用标准镜头时,假如前景深是1米的话,后景深则是2米。



根据景深这一原理:假如我们拍摄大型团体照时,人物站成10排,我们就毫无疑问的把焦点调向前边第四排,用小光圈就能保证这10排人物全都清晰,这就是充分利用景深的实例。



说到这儿还不算完,焦点和景深的关系虽然讲的差不多了,不过由焦点引申出来的焦深的部分,我们还得接着絮叨一会儿。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


    关注 佳友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