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非遗】现在孩子很少能见到的“风箱”

 

风箱的制作使用的确切时间无法考证,在《上下五千年》轩辕黄帝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蚩尤部族已会冶炼的技术。...



风箱的制作使用的确切时间无法考证,在《上下五千年》轩辕黄帝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蚩尤部族已会冶炼的技术。另据《中华文明视野》一书中记载:“夏王朝(公元21前世纪——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有刀、锥、锯、鱼钩等小件工具和戈、戚等武器。”冶炼金属锻造制作工具、武器都离不开风箱,这说明风箱的制作使用年代久远,应有4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成为近代所用的风箱——活塞式风箱,一直延用至今。古时风箱主要作冶炼、锻造时鼓风用。解放初期,铁铺打铁必用风箱,还有走街穿巷、跑农村的修镬子师傅,风箱不离肩,农村村民常用,风箱烧砻糖煮饭菜。

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姑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村民柴火紧缺,只能削草皮、掸棉花叶、黄豆叶、树叶等作燃料烧水做饭。但这些东西个体小易压碎,且伴有泥土,不易燃烧,有人想到利用风箱鼓风助燃,效果不错。做风箱、用风箱风扉一时,在当地大多数人家都有风箱。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柴多了,风箱逐步少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燃气灶、电炉、电饭煲走进农家,就是需要鼓风的工业、手工业都用上了电动鼓风机,沿用了几千年的风箱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记忆。

风箱大小不一,但都由木板制作,成长方体,制作方法雷同。现以60年代本地农村所用灶用风箱为例作一阐述。

规格大小:风箱长70厘米,宽25厘米,高30厘米。

风箱板:木板厚1.5厘米,除能扯动的面板外,其它五块板的三边都锯成凹凸形,且凹进部分里宽外窄,凸出部分外宽内窄的“燕尾榫”,燕尾榫必须精致组合后确保紧密不漏风,更不会松动。在左右两块长板及远处短板的上口距1厘米处刨一凹槽,备面板嵌入,近处短墙板上则在离上口1厘米处挖一沟缝,可供面板穿过,前后两块短板上各有一个小方孔,像个窗口,叫“风门”也称“活门”,风门口里侧装有“门”,当拉动抽杆时“门”可灵活开关,开门吸风,关门锁风。近处短板的中部有两个穿拉杆的圆孔,孔径略大于拉杆直径,可使拉杆既能顺利抽动,又没有摇晃的感觉,两圆孔的间距与拉杆吻合,风箱左下边(或右下边,视灶头的位置而定)留一出风口。面板比风箱长10厘米左右,既美观,又能起保护拉杆手把的作用,两边较薄,可插入墙板凹槽,紧密不透风。

吸风板:像内燃机的活塞,放置在箱内,板的四边距风箱上下左右各1厘米左右,厚1厘米多一点,用坚硬的树板做成,板的右下角(或左下角)锯掉一块小长方体(留出风槽位置),四边都用“V”形刨,刨出“V”形凹槽,槽底与板面等距离钻好斜洞,两孔相距约1.5厘米,留作穿线用,板中间凿两个小方孔,大小间距与拉杆吻合。
扎鸡毛:吸风板做好后在它的四周扎上鸡毛,每孔用鸡毛三、四根,羽柄放置“v”形槽内羽翼上翘蓬松,用扎鞋底线穿扎拉紧,以拉动时不掉羽毛,吸风足,拉动舒适为宜。鸡毛选择很重要,一般用鸡的颈、胸、腿部的毛为好,剔除硬梗,这样的鸡毛弹性好、耐挤压、易伸展,且润滑,密封性好。

拉杆:拉杆两根,圆形,直径约2厘米,粗细均匀,两端均有方隼,外端连接手把,里端安装吸风板,杆头钻小孔(插关梢用)。

拉手柄:长约15—20厘米,粗径约4厘米,上凿方孔装上拉杆。

组装:各零部件完成后即可装配。①先组装风箱外壳,留出面板;②在风箱一边底侧用木条钉出风道,在风道中间出风口处安置阀门;③插入拉杆;④在箱内装上吸风板(用关梢关住);⑤扯入面板;⑥在出风口外侧装一接口,可插入直径约5厘米左右的竹管,以备引风入灶。优质杉木板,风箱忌变形,所用木板树龄要长,必须烘干,新鲜木、杂树都易变形不能用;拉杆除用坚实的杉木外也有用楝树的,楝树不易变形弯曲又光滑;吸风板用坚硬的树板。

推荐阅读
【平湖非遗】竹编技艺 有机会给孩子看一看这个视频

【平湖非遗】褕身布襕缝制

【平湖非遗】孩子们不曾见过的这些灶头和灶头画


祝您健康快乐幸福


    关注 当湖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