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读|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因有一种精魂蕴含其中。名校之魂不来自于高楼,而来自于大师,更来自于校长。...

据说,91%的知识分子都关注了众读
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梅贻琦
到梅贻琦这一代
虽然家道已经中落
但梅氏依然是天津历史上
大户人家的佼佼者
梅氏与天津卫同龄
梅氏的命运和天津的发展息息相关
几代梅氏族人
都是天津
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然而自近现代以来
作为大户人家的天津梅氏
也逃不脱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轮回
一场顺应时代的变革
终于在梅贻琦身上开启


青年时期的梅贻琦
1904年,15岁的梅贻琦因与严家世交的关系
进入严氏家塾读书
严氏家塾即严修创办的南开中学前身
初称“敬业中学堂”
1907年搬到南开洼新建校
始称南开学校
1908年,梅贻琦成为该校首批毕业生
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后被保送至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就读
翌年,又考取清政府游美学务处
成为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
居清华校史中“史前生”或“直接留美生”之列
清华园
曾掌管清华体育部的马约翰教授
在祝贺梅任教清华二十五周年的贺词中称道
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
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
他一切的举措态度
具备了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正如他的逝世祭文中所写
先生之行谊,本乎中国文化之渊源
而学术则造乎西洋文化之巅
观乎先生之仪型多士
我先民中体西用之理想在焉
这种由“中国文化之渊源”
而至“西洋文化之巅
”的“中西合璧”
在梅贻琦一生最大的杰作——
清华大学
得到最为明确的体现


清华大学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
因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
清华校长不断易人
1931年底,临危受命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与快慰
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
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
我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
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
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
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
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校训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
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一例典型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
表达他对清华的毕生挚爱
身为校长的他
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合影
从左至右:
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钰生
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
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
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
他总是说,
我一定来
不过我对清华的钱
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
他不愿把这笔钱盖大楼装潢门面
而是只想用在科学研究上
有人骂他“守财奴”,
他不在乎
直到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
这笔款项
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梅贻琦与韩咏华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期间
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
待他仙逝,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
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
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不可否认
今天的清华依然是中国顶级名校
但与民国时代相比
总觉得少些什么
也许就是独缺一名
为清华呕心沥血的校长罢

梅贻琦|《大师》|纪实


01

一个时代的斯文

02
纪录片《先生》
03

清华“终身校长”

04

一年清致雪霜中

05

告别清华园之后


本期特约撰稿:孙家鑫
叶嘉莹 | 顾准 | 老樹 | 許知遠 | 丁薇 | 馮唐 | 张悬
张五常 | 柴靜 | 刘慈欣 | 刘仲敬 | 许倬云| 穆旦
贾樟柯 | 馬世芳 | 侯孝賢 | 侯德健 | 李安 | 江一燕
杜可风 | 周英华 | 潘玮柏 | 林夕 | 崔健 | 陈晓卿
黄章晋 | 余英时 | 高华 | 顾城 | 褚时健 | 许政扬
昂山素季 | 古根海姆 | 赖声川 | 隈研吾 | 薛岳 | 杨显惠
村上春樹 | 誠品書店 | 草间弥生 | 大卫鲍伊 | 法拉奇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梅贻琦的“水木清华”


    关注 众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