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財經】资本博弈还是业绩当先?-- 我眼中的宝万之争

 

宝万之争,实乃资本游戏与业绩为王之间的抉择!宝能强势介入万科股权之争,终结万科华润合作蜜月期。轨道+物业是中国房地产业未来大趋势,支持万科管理层利国利民!...



编者语:此篇乃笔者首次尝试针对某一家上市公司的内部纷争所做的评析。文章开头部分带大家捋清宝万之争的前因,后面部分着重讲述事态的发展并从笔者自己角度出发阐明立场、发表评论。任何一字一句,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热点直达:其实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自去年起就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宝能与万科在去年8月间展开拉锯战,不断增持万科股票,第一大股东头衔频繁易主。最初二者持股比例十分接近,差距仅为0.15%, 随后华润两次增持万科,耗资近5亿元反超宝能再登第一大股东王位,持股比例达到15.29%。 不过宝能临近年底的一次通过资管计划在深交所的增持使得该集团再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并将比例优势持续至今。



至于后来半路杀入的安邦保险资金,也仅仅是动用了上百亿元持有万科5%的股份,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宝能、华润等超大股东的地位。在15年12月17日宝能再度增持的当日,万科董事长王石明确表态称:不欢迎宝能成为万科第一股东。随后宝能集团公开回应称集团行动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力量。代表两股不同阵营的两则小小的申明标志着“宝万矛盾”的全面爆发。

此后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宝万双方不遗余力拉拢各方资金积累股份,为获取万科内部绝对话语权做准备。这段时间双方大多处于暗战状态,行动果断而迅猛,以致于诸多买入行为在引起媒体注意之前便已完成。“宝万之争”再度成为全社会最热的财经焦点大约是在两周前,宝能集团联合万科中小股东准备弹劾包括董事长王石在内的所有董事和监事,并由宝能系指派的经理人重组万科管理层。



一个极富传奇色彩且颇具经营艺术的管理团队转眼要被外来资金逐出师门,实在是让我等围观者大跌眼镜。毕竟想看看在持股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管理团队将如何退敌,广大媒体人朋友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将万科事件重新搬回公众视野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件解读:为拉拢“票数”抵抗宝能集团的侵略性增资,万科先后与安邦保险和深圳地铁进行沟通,希望借助这两家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参股万科与宝能系抗衡。万科与安邦联合,对外的宣传辞令是所谓“共同探索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广阔未来,以及在养老地产、健康社区、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这一点与万科想要引入深圳地铁参股时所发表的声明相类似,也是要完成房地产业与另一大未来产业—轨道物业的完美融合。这样的宣传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客观来看其实没任何问题,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安邦保险截至目前也仅仅取得了万科7%的股权。而深圳地铁与万科的合并重组计划则遭到了头两号股东宝能与华润的双重反对,至今毫无进展。

轨道+物业

 



轨道物业模式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把中国的各个城市群、城市带以轨道交通(动车或地铁)相连,与此同时在轨道所属的土地上开发房产物业,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让更多渴望进入大城市生活但又因高居不下的房价望而却步的人们有圆梦的机会。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城市经济圈发展阶段,国务院在近几年接二连三地宣布要在内地打造多个城市经济圈,通过城市间的合并提升一片区域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从数据上看,城市人口越集越多,密集度不断攀升。为城市开拓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势在必行,通过轨道交通将一些彼此相对临近的城市连接起来可以增加城市人群的地理生活范围。



随着轨道交通的日益完善,人口还会持续大批量地流入城市带,能够容纳这些人的就是沿着这些轨道交通拓展出来的城市新区,这才是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的主攻方向。至少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绝对还是个朝阳产业!而与轨道交通的融合也赋予了该行业新的使命和意义。

从万科过去几年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和净利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看来,万科管理层十分清楚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十分明确集团该怎样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取先机。所以在看准了“轨道+物业”模式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之后,万科便急于与大型轨道业公司寻求深入合作。



我们知道,中国一直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一级市场受国家垄断,二级市场比较公开和透明。但其变通的方式就在于这些土地也可以被拍卖或协议转让,中国土地所有和流转制度其实很接近香港。政府依法收回土地,再把土地批给地铁公司(比如深圳地铁集团),再由深圳地铁以招标的方式让房地产公司参与到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地产开发项目中来。只不过,从万科寻求深铁参股的意向可以看出,万科管理层绝对不仅仅满足于取得深铁的招标资格,而是与这家地铁公司建立血脉相连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价值不是几个招标项目可以衡量的!

华润、宝能联手反对重组计划

 

理想很远大,现实很残酷!笔者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万科通过与深铁联合在轨道+物业模式中占领先机的计划不切实际。相反,我本人极其欣赏也认同这样的设想,因为这已经成为中国不远将来的大势所趋。可万科管理层面临的真正困境在于这项参股计划势必遭遇华润、宝能两大苦主的阻碍,因为与深铁的融合毫无疑问会将这两家资本势力无限边缘化。

万科集团早已在规模及营业收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房地产公司,从其增发的股份中获取一杯羹在很多资本集团看来,其意义不仅仅限于商业利益,更是一种荣耀。对于华润这样的国有资金代表,在万科股权争夺中数次被拉下最大股东宝座已是耻辱,一旦深铁参合进来,华润的地铁将变得无足轻重。所以对于华润而言,颜面是最实在的意义

至于宝能系,也不知道为何,笔者对于这个资本实力登峰造极且业务范围涵盖了综合物业开发、金融投资、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以及民生产业等多种领域的超大集团没有太多好感。他们当初股权投资万科无非是一种横向兼并策略,把万科这样的房地产佼佼者纳入麾下,拓展其业务范围。使得万科仅仅作为其某一经营领域的一部分,辅助配合宝能实施其资本势力的扩张。在笔者个人看来,这种横向兼并对中国房地产业本身而言其正面意义远远比不上万科与深铁这样有明确目标以及方向性的联合。当然,这些是后话。如果万科与深铁实现重组合并,那么深铁将持有20.65%的股份,宝能旗下前还人寿、华润集团持股比例将分别下降到19.27%和12.10%,万科股权结构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对于志在全方位掌控万科、将它变为旗下“傀儡”的宝能而言,这样的情形是无法忍受的。为此,之前一直处于股权竞争状态的宝能、华润这次联合在一起,共同反对万科的重组方案。当然,二者反对的方式、言语和力度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

很显然,华润方面的反对完全是就事论事,仅仅针对万科与深圳地铁的重组合并计划提出反对。认为万科和深铁的合作非常有利于万科发展,但是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实现完全没有必要,可以通过现金购买等方式进行。华润这里提到的现金购买,可能就是项目招标,让深铁以优惠的价格将土地开发权交给万科足矣。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从商业角度考虑,与深铁合作开展轨道+物业模式或许通过股份发行确实不是必须步骤,深入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各种合作协议来实现。但是万科之所以在寻求合作的同时也让深铁参股,还是因为想在宝能系和华润两大资本势力的夹缝中找到一个可以制衡他们的力量。从万科本身业务发展以及资本两方面看来,引入深铁无疑是最佳选择。这就形成了万科与华润的矛盾点。

其实在宝能系搅局之前,万科与华润的配合堪称完美。华润既然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其入股万科自然也就代表了政府给予万科这样一个朝气蓬勃房地产企业的期望,好的房地产企业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华润一直以来在业务上都给予了万科十分重要的资金支持,并推动万科一步步走向中国房地产业的巅峰。

可以确切地说,如果没有宝能系的搅局,万科与华润的蜜月期还能延续。如今宝能插手万科业务,华润集团也就不得不开始患得患失,这种生怕在有庞大资本集团强势搅局的情况下被边缘化的危机意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正因为这种理解,我们也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华润反对万科的重组计划,但不会反对万科!它与宝能系所谓的联合只可能是暂时的。

再来看看宝能是什么样的态度。钜华盛投资和前海人寿在反对万科重组预案的声明中除了指出重组预案将大幅摊薄现有股东权益和上市公司收益之外,还认为万科已实际上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企业,违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和维护股东权益。请大家注意这后半句话事实上已将矛头由重组一事指向了万科管理层本身。口口声声维护现有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公司的前景,实际上只不过是把维护股东利益作为弹劾万科管理层的一种借口。

醉翁之意不在酒

果不其然,在今年6月26日,宝能系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向万科公司发出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同志,提请罢免王石、郁亮等12位董事成员。如果成功罢免,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宝能势必会将整个万科管理层换成自己嫡系的职业经理人,历经无数风雨的伟大企业万科终将成为宝能系旗下一个平庸的子公司。

华润反对宝能罢免万科管理层提案

咱反对重组归反对重组,但你借着重组预案计划推翻整个万科管理层,这已经不仅仅是业务层面的问题了。果然,这回华润终于坐不住了,于6月30号在官方微信发布声明反对宝能的罢免议案。借着华润“支持”自己的东风,万科管理层也打出关键牌,于7月1日召开董事会会议,11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关于不同意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请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到底是公司管理层说了算,还是股东说了算,这给该事件增加了变数。不过据说,依据我国公司法桂东,宝能系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还是有权利联合其他股东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欲知后事到底如何,笔者猜测还得看政府的态度以及暗中干预的方向!

 

笔者点评:宝万之争,到底支持哪一方,还得看哪一方对公司的业绩有更加正面的影响。别的不说,我们且看看万科管理层在过去的几年里为公司在业务方面创造了怎样的成绩。

1、营收利润创下新高。 2015年万科实现营业总收入1955.45元,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且净利润增速也略高于2014年。预计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将维持上涨的态势,只不过因为近来二线城市地价飞涨,公司拿地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可能持续收窄。

2、净负债率维持行业低位,表明万科成本控制能力强于大多数同业企业。2015年公司净资产负债率为19.3%,保持行业低位。3、业绩飘红,市场占有率再创新高。随着公司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不断完善的产品服务体系,公司2015年销售面积和金额相比2014年同比分别增长14.3%和20.7%。公司业务已打入中国大陆66个城市,遍布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带等核心经济区域。4、物业管理水平高,前景向好。5、项目储备逐渐放缓,但依旧丰富,保障未来业绩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至2015年底,公司在中国大陆的472个主要开发项目中,在建项目权益建筑面积达3976万平米,权益建筑面积3147万平米。进入2016年以来,公司拿地风格趋于谨慎,上个月四个新增项目全部落地二线城市,尽管新增项目数量和面积有所降低,但拿地权益比例有所上升,公司独立取得了杭州、成都、长春等地的项目,显示了丰富的项目储备资源。与此同时,趋于谨慎的拿地策略也有利于确保未来项目的利润水平。可以说,万科的业务前景无论在过去几年,还是可预见的将来都是一片光明。

个人以为,公司股东—无论持股大小,其核心利益都需要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做支撑。光会玩资本游戏,就算你全盘掌控了该公司,创造不了业绩,你承诺给其他股东的任何利益都将成为空头支票。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万科当前的管理层团队还是非常成功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该怎样打理好这个公司。于国于民,再强大的资本,都要为国家的实体企业服务才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关注 乌鸦之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