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之一】孔鲤评《鹿鼎记》

 

在这个武侠没有多少人阅读的时代,我希望大家支持我把这本书写完。...



孔鲤按

读武侠小说十年,颇有一些心得,想写一本书评出来作为处女作,因而选择了最喜欢也是最不喜欢的《鹿鼎记》,私人公众号和微博作为首发连载处,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个武侠都没有多少人阅读的时代,书评没有多少出版社愿意出版(事实上也有出版社和我交涉过但我坚持第一本书必须是武侠小说评论或独立创作的小说)的。
因此不如自己先连载,以造声势。
这也是我第一次希望大家帮忙宣传一下。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

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查良镛取笔名「金庸」,提笔写下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金庸开始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创作。

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鹿鼎记》最后一章《第一百四十六回 左右为难》写完,全书最后一句是「真像那个喇嘛」。随即金庸封笔。

一九七零年三月,金庸即开始着手修订并陆续出版十五部武侠小说单行本。

一九八一年六月廿二日,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修订工作完成,此即为广为传播的「三联版」金庸全集。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日,某出生。

二零零一年,进入二十一世纪,金庸再次开始着手修订自己的十五部武侠小说。

二零零五年七月,小学毕业的某翻开有生以来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三联版」《笑傲江湖》。

二零零六年七月十五日,《鹿鼎记》的最新修订工作完成,此即「世纪新修版」。

二零零八年八月,初中毕业的某读至《鹿鼎记》最后一章《第五十回 鹗立云端原矫矫 鸿飞天外又冥冥》,到「真像那个喇嘛」时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全部读完。

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某以笔名「孔鲤」开始在网络上写下第一篇金庸小说评论。

二零一六年六月三日,孔鲤着手将十一年来阅读武侠小说心得通过评论小说《鹿鼎记》呈现出来。

金庸在《鹿鼎记》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又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将金庸的回复放在《鹿鼎记》里面,那金庸的回答就不言而喻了:他认为《鹿鼎记》在技巧和价值上是最高的。

有趣的是,金庸还说了这段话——

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



无可置疑,《鹿鼎记》无论从写作技法还是思想深度来看,都是金庸其余十四部小说无可比拟的,但有趣的是,金庸自己也并非最喜欢这一部封笔之作。

这里的「无可置疑」我会用全书的篇幅来描述,这其中会包括金庸其余十四部小说与《鹿鼎记》的比较,也会单独叙述《鹿鼎记》的独特之处,更会在书中夹叙夹议对武侠文学的看法与展望。

在撰写本书之前,我倒愿意先给出一句总评:

《鹿鼎记》是金庸技法最好的小说,是金庸思想最深的小说,也是他最不好的武侠小说。

一句话,三个小分句,是否得当,让我们慢慢看。
一   为什么它叫《鹿鼎记》?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读过《鹿鼎记》的朋友都能说上几句,因为金庸在《鹿鼎记》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 峭茜风期月旦评》里就亲自解释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鼎镬,我为麋鹿。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给人家斩割屠杀。人家是切菜刀,是砧板,我们就是鱼和肉。「人为鼎镬,我为麋鹿」这两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鹿这种野兽,虽是庞然大物,性子却极为和平,只吃青草树叶,从来不伤害别的野兽。凶猛的野兽要伤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给人家吃了。因此古人常常拿鹿来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温顺善良,只有给人欺压残害的份儿。《汉书》上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说,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争夺,最后汉高祖打败了楚霸王,就得了这只又肥又大的鹿。

古人煮食,不用灶头锅子,用这样三只脚的鼎,下面烧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来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残忍,心里不喜欢谁,就说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记》中记载蔺相如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镬。」就是说:「我该死,将我在鼎里烧死了罢!」

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了九口大鼎。当时的所谓「金」其实是铜。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传》上说:「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只有天下之主,方能保有九鼎。楚王只是楚国的诸侯,他问鼎的轻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轨,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所以「问鼎」、「逐鹿」,便是取了天下。咱们做老百姓的,总是死路一条。

「未知鹿死谁手」,只不过未知是谁来杀了这头鹿,这头鹿,却是死定了的。



洋洋洒洒六百多字,金庸通过如此直白的描述,在第一章中说明了「鹿鼎」二字的解释,那是「人为鼎镬,我为麋鹿」的含义,简洁明了。

若读此书到这里便跳了过去,却未曾想过这样一部看似喜剧的《鹿鼎记》为何用这么悲怆的书名,那读书的乐趣便少了许多。

而若就此认为这不过是金庸随手起名,那又错了。要知金庸其余十四部小说,每部小说的书名都和小说内容、主旨相吻合,必然不会对自己最后一部小说胡乱起名。鉴于此,我们不妨先回顾一番金庸其它部分小说的书名意义再回来叙述。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第一部小说,以他家乡浙江海宁故老相传的野史为背景创作,事涉反清复明的民族大义和家国天下,亦有江湖儿女的豪情惬意,乍一看着实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作品。但很清楚的是,金庸在初写这题材时必然处处掣肘,笔力跟不上脑袋,因此《书剑恩仇录》这书其实格局甚小,大命题均着眼于主角陈家洛和霍青桐之间的「书」与「剑」。而此书封面有一版曾为淡绿色,自有这番意味。

《碧血剑》则同样立足于家国天下,有庙堂故事,亦有江湖奇情。被很多读者误解的是,「碧血剑」并非是一柄剑,而是「碧血」与「剑」的并行,金庸在后记中曾经说过:「《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这恰恰就是碧血和剑的化身——「苌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与「歌以当哭,留碧血於他年;古直作今,续骚魂於后代」是「碧血」(袁崇焕/庙堂)的象征意义;「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中的剑在古代的另一种称呼「铗」,则象征了「侠」(夏雪宜/江湖)。但正如金庸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写好。」

紧接着第三部小说《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横扫千军。这部小说一举奠定了金庸在武侠文学的江湖地位,而它的书名,「射雕英雄」的概念也贯穿始终。要知书中射雕的除了明线主角郭靖外,还有暗线主角成吉思汗,金庸在这本书中将江湖线放在明处,天下线则至于暗处,而在最后一章《第四十回 华山论剑》中才由郭靖和成吉思汗的那段对话正式表达了金庸自己的观点:究竟谁才是大英雄?

「射雕三部曲」第二部《神雕侠侣》则立足于「侠侣」二字。全书虽紧接《射雕英雄传》,却处处写情;说是写情,其实是写个体。金庸写此书时正值查良镛(即金庸,为表述方便特用「查良镛」字样)立刻大公报独创明报的当口,一腔离经叛道偏要证明自己的欲望便借由此书抒发了出来。因此相较于家国天下的大命题,该书对个人的关怀才是创作重点。

而后的「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故事却发生于《神雕侠侣》后一百年,但金庸依旧将其列为「射雕三部曲」,除了此书中有许多前两部的细节(如《武穆遗书》、《九阴真经》,如朱子柳、武三通的后人等)外,还有更明显的一条线绵延其中,那便是「家国天下」。这本书的书名则继承了《碧血剑》,金庸这时写起来愈发得心应手了——「倚天」本意就是宝剑的意思。古书中屡屡有「三十六峯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安得倚天抽寳剑,把汝裁为三截」、「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因此「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代表的其实就是江湖,是侠客,倚天剑里面收藏的是武功秘籍《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倚天」在书中的意思便是惩奸除恶;而「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里的「屠龙」,则是权力的象征,屠龙刀里头是《武穆遗书》,它一开始在郭破虏手上,是抗击蒙古的,后来兵书在朱元璋手上,一直是权力的交替。

写完《倚天屠龙记》后,金庸开始创作更加恢弘大气的《天龙八部》,很多读者极爱此书,盖因其悲剧色彩浩荡始终,其实《鹿鼎记》的悲剧意味更浓只是金庸将其收束了起来。回到书名,这是金庸唯一一部在小说前头写下释名的书,通过金庸的解释我们知道,「天龙八部」其实是佛教用语,描述的是八种神道怪物,金庸以此为书名,便是希望写就一本众生相的大部头。而《天龙八部》也确实做到了。

「笑傲江湖」一词则出自《西游记》,字面意思就能看出,这本书讲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实则《笑傲江湖》里的大师兄令狐冲和《西游记》里的大师兄孙悟空都有着无拘无束的不羁形象,金庸在创作时必然参考了《西游记》里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面貌。

基本叙述了金庸几部重要的小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鹿鼎记》,很明显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直都很关注「家国天下」这个大命题,因此纵然《鹿鼎记》表面上是嘻嘻哈哈的喜剧,是蝇营狗苟的闹剧,实际上却依旧暗含着家国天下的大命题,大思考。而历史的本质是「徒劳」,以看似诙谐的故事消解着悲怆的「人为鼎镬,我为麋鹿」,则比其余小说更加令人回味、难受。

也正因此,小说伊始便是「北风如刀,满地冰霜」的字样。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似乎本大段可以收尾了,其实不然,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书名中的修饰词,却忽略了主语——缘何《书剑恩仇录》中是「录」,《射雕英雄传》中是「传」,《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里又是「记」呢?

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查良镛取笔名「金庸」,提笔写下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金庸开始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创作。

这创作的十四年中,不仅金庸创作的技法和思想的深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世界大势风云变幻,国际、国内都是所谓的「大时代」,大时代更能让人成长,让人加剧体验历史,这一点从金庸的社论文章中也可看出端倪,也因此,金庸从「录」写到了「记」。

我们知道,民间的史书里常常有「录」一字,比如描述元代社会的《南村辍耕录》,比如记载左懋第的《使臣碧血录》,等等。这些「录」虽然也有史书的意味,却是民间做史,因而也常常被称之为「野史」。

而我们看到,《史记》中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着重描写了郭靖和成吉思汗的成长,并在全书中不断辩证「何为英雄」的命题,这是一个人的史诗般传记,因此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传」。

再往后金庸创作《倚天屠龙记》时,第一次使用了「记」这个字,相较于非官方性质的「录」和单个人物的「传」,这表明金庸的创作理念的一次完善和创作野心格局的一次提升,当然这本书的收尾并不很好,历史和庙堂的结局颇为勉强。但金庸并未因此放弃,终于在六年后写出了皇皇巨著——

《鹿鼎记》。

世人往往读到「鹿鼎」二字一扫而过,稍有心意的会去仔细思考,但绝大多数读者对「记」字则确实视若无睹,殊不知这三个字在一起,方能感受到金庸的磅礴野心。

孔鲤再按
上述为《孔鲤评》第一章,这次动笔,是打算为《鹿鼎记》写一本书评。
在这个武侠都没有多少人阅读的时代,书评没有多少出版社愿意出版(事实上也有出版社和我交涉过但我坚持第一本书必须是武侠小说评论或独立创作的小说)的。
因此不如自己先连载,以造声势。
这也是我第一次希望大家帮忙宣传一下。
如果您感兴趣,我们下期《二 为什么的第一章和金庸其它小说的写法完全不同?》见。


欢迎阅读公众号「书林斋」相关其它文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时代

今天过生日的九十二岁老人金庸,曾经写下过无数传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关注 书林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