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写】要是能重来,你会宣李白吗?

 

▲根据史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好吧,很多人说我是诗仙,也有人说我是酒仙。的确,我喜欢作诗,也嗜酒...



 ◆ 根据史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吧,很多人说我是诗仙,也有人说我是酒仙。的确,我喜欢作诗,也嗜酒如命,舞剑也是信手拈来。更确切的说,我不喝酒,就作不了好诗。在我五岁那年,武皇后去世了。然而这又和我有什关系呢?或许她快断气的时候,我还在父母面前背诵《六甲》呢。     到了十五岁我觉得每天作诗诵词,帮人写横幅这种单调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更是觉得无趣。直到我阅览了道家典籍中的名山仙迹,无不令我神往。

 
过了三年,我便开始我云游四海的旅程,从此我爱上了这种生活。
 
此后有整整十年的时间,整个蜀境几乎都被我游了个遍,唯有峨眉山的风光令我印象深刻。是不是有点惊讶我是怎么从地势险要的蜀道走出来的呢?
 

去我的诗词歌赋里找答案吧


 
 
 
在蜀地云游的期间,我感悟良多:这是大唐的河山,没有大唐,我也不可能见到如此美景。


 

于是乎我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有人为了功名入朝为官,有的人则为了自己的抱负。而我是因为这些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福地洞天才有了报国的念头。这很浪漫不是吗? 去安陆的途中,我结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挚友,他说他叫孟浩,字浩然当然我也听过这响当当的名字,我只读过他的诗词,没见过其真人而已;那日一见,除了激动,就是倍感亲切,像久违的老友。我们吟诗;论剑,相谈甚欢——事实证明,眼缘很重要。

 

尽管很舍不得,但我总归是要继续我的旅程的。我从不受年龄和辈分礼数的约束,即使浩然兄与我相差十多岁,我仍将其视为我的挚友。临别时,我作了一首《赠孟浩然》送给他。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在你看来也许很微妙

   我和很多朋友的关系看似都很微妙。


那次见面之后,我几乎很难与浩然兄见上一面,因为我忙于毛遂自荐。报国的路途很曲折,比看上去要曲折得多——那些达官贵人似乎只对我的诗句感兴趣。真叫人又高兴,又无奈。

就这样我在他们身上浪费了一年的光阴,盘缠也差不多花光了,只能在长安城里混度数日,很是郁闷,这样的心情足足压抑了三个月,也有些按耐不住。于是我决定离开长安,去看看我的老道友——元丹丘。  

那年,我三十一岁。

丹丘师兄住在嵩山。去嵩山,途径开封和宋城,差不多要走一季的时间才能到,然而就是再远,也比闲在扰人清梦的长安城要好的多。到达目的地,已然是入了秋季,虽然有些远,但面对眼前如此清新脱俗的景致,我已然忘却疲惫。于是我作了首《题元丹丘颍阳山居》,一来感叹,二来调侃我这老友——我那么忙,他倒是清闲得紧。

 

仙游渡颍水 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 独与洪崖群卜地初晦迹 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 前瞻南岭分遥通汝海月 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 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 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 拂衣栖江濆



 三十五岁那年,机缘巧合跟皇帝陛下见了面。你说我是不是走运?他在野外和一帮随臣射猎,这机会被我给逮着了。于是乎,我拟了一篇《大猎赋》献给他——说实话,他的箭术还没我一半好。

 

我一直以为他应该很赏识我才对——他的确很赏识我,故而让我结识了他身边比较重要的臣子。

 

   他所谓的诸卿之中,我唯一感兴趣的,也就贺知章贺大人,和他交谈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日子。后来还稀里糊涂被他叫作——谪仙人

 

   可我始终还是有些失落感


直到四十二岁那年,我进了翰林院,终于如愿以偿谋到官职。官做久了,也开始觉得皇帝陛下似乎一直当我是个作诗的机器以供取乐。那段时间,我一度怀疑自己当初“仗剑去国”到底为了什么?这反倒离我最初的理想相距甚远了。

 

 

                 我厌倦了...也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嗜酒。

 

 
我四十三岁了,大半生也就如此,如果在所谓的醒和醉之间做选择,我宁愿选择醉,只有醉才能让我醒。       我注定与酒相伴一生,注定与诗词歌赋相伴一生。也正是因为它们,我才能认识你...... 

             要是能重来,我还会是李白吗?

 
 
  我还会再认识你吗?子美贤弟(杜甫)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吗

请关注微信订阅号:zzxj23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诸子小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