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骑行历程回望

 

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第一个伟大工程是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



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第一个伟大工程是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第二个伟大工程是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全长约2000多公里。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她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2500多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申报的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反映出中国古代人的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有部分航道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罗马时代的引水渠、加拿大的里多运河等共7条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的独特个性符号便是漕运。漕运是中国历代对地方政府将所征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水路运输的称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在淮安建立有漕运总督府,负责监管大运河的全部航道运输官粮的管理。

中国近代漕运制度废除了,其原因是由于黄河北移改道至山东境内夺大清河入海,京杭运河航道受阻,内河漕运意义不大。另外,因为有些航段开凿时间早,水不深,水面不宽,可以通行船只吨位很小,随着中国铁路、陆路、海运等航道、道路的开发兴建,以及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漕运制度也逐渐失去了主要依靠的存在价值。虽然漕运废除,但是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留,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运河的骑行路段:



现在所说的骑行路线一般是指京杭大运河(图中的红线部分)——北起北京市(通州),南到杭州市(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约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是骑行爱好者们比较喜爱的一条骑行路线,也是国内现在比较流行的十余条骑行路线当中的星级难度系数较小的一条。但是要将其完整的骑行下来也需要勇气和毅力,身体的素质和耐力。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人们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称为古代交通的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发展了运河沿线的名城古镇,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如果说看到长城似乎使我们立刻想到了战争、杀戮、恐惧、防范;那么看到了大运河就会使我们联想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和社会的稳定、祥和。京杭大运河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是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有许多让国人担忧的东西: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古迹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更为重要的和令人忧虑的是有的河段已经不复存在,大运河的核心是水,生命活力是流动。作为人类和自然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水、空气、阳光三项缺一不可,水是我们即看得见又摸得着东西,似乎她给我们的感觉和作用要远大于空气和阳光,水能够滋养万物、净化污垢,给万物无尽的恩惠,它是人类、万物的生命线。我对于水的关注来源有两个;其一、由于我的祖籍就是北京人在北京居住年代久远的缘故,关注北京的水和环境的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其二、2011年民建市委推荐我作为北京市水价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在参加会议期间市有关部门介绍北京的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让人触目惊心。关注北京的水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局限在北京市内,需要延伸到历史的长河去了解和观察,骑行大运河就是最主要成因之一。由于时间关系我这次大运河的骑行只是走马观花,如果说仅仅是针对大运河而骑行,那么这次骑行就连走马观花也谈不上,因为大运河的水系太复杂了,尤其是到了苏南水路更是眼花缭乱,但是骑行了全程也亲身感受和亲眼目睹了大运河的壮观,但是也有很多现状和现象值得令人深思。

不可错过的机遇

这次偶然机会有幸与京杭大运河第一骑行人——国内知名摄影家刘世昭老师一起骑行大运河,一路上领略大运河沿岸风光和美景,考察历史古迹,亲身感受了京杭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运河文化。

刘世昭今年68岁,我称呼他刘哥。他在35年前因采访工作与一名同事骑着当年名牌自行车——28型永久牌锰钢加重自行车,从北京启程历时400多天骑行到杭州,沿途采访50多个市县,行程3000多公里,当时的骑行路况和今天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况且当时没有手机、通讯、导航设备、没有现在性能优越、品质良好的“坐骑”,骑行难度可想而知;对于骑行者来说如果没有的勇气、没有自信、没有魄力、没有对大运河的热爱,要完成骑行大运河是难以实现的。今天称呼刘世昭为骑行大运河第一人当之无愧。这次骑行大运河我们有着各自的目的,刘哥的骑行目的是:重走35年前行走过的大运河之路,再寻大运河的历史印记,拍摄今天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和变化,重塑运河影像史;我的骑行目的是:了解大运河的现状及其运河文化,欣赏大运河沿岸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体验和检验作为长途骑行对一个喜好运动的中老年人应当具备有什么样的身体素质、怎样的身体承受能力。這次虽然骑行目的不同,但是,我们共同具有的绿色出行理念,对大运河的关注及环境保护意识,对骑行这种户外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把我们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和刘哥骑行到扬州后的合影,身穿定制的摄影马甲

京杭大运河分为七条航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由于北京有一些事情要做,需提前回京,因此,仅与刘哥一同骑行了大运河的下半程——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上半程是我为了弥补没有骑行全程的缺憾,抽时间独自来了一个千里走单骑,由于已经有了大运河下半程的骑行的经历,骑行上半程也没有感到太大的难度。我骑行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着实感受了一把结伴骑行与单独骑行的大不同,以及骑行途中的苦与乐,最终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全程的骑行活动。

下面我将骑行大运河的部分感受和拍照的照片(以及转载的部分照片)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京杭大运河起始点北京通州区

一、通州运河800年历史源远流长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这一千多年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一百七十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一千公里的“永济渠”;三年后又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淮阴(淮安)约一千公里长的“通洛渠”;经过了几年的航运再次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四百公里的“江南运河”。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又新修“通惠河”,全面完成了通州运河的河道修建。

在之后的明清两个朝代又不断的加强对运河河道的全面整理和修补完善,七、八百年以来,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通州,是北京通往天津、河北、山东地区的枢纽要道,通州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通州”这个名字本身与漕运有关,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

清朝年间,每年要有几百万石漕粮,汇集通州,然后沿通惠河,经护城河,转运到京城仓库。2008年制作的电视剧《漕运码头》再现清朝中期漕运码头的盛景。他的拍摄重要取景基地就是通州段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建造的一座仿古漕运码头,通过码头上绿色琉璃瓦顶的过斛厅以及小青瓦屋顶的辘轳井房,诉说着漕运盛事。随着岁月流逝,通州区几个古老的码头都已不复当年之繁华,只能想象那时的盛况,北京市内东直门和朝阳门内的禄米仓、南新仓、北新仓等胡同以及古老建筑,还能隐约见证了这段不灭的漕运史。



从通州漕运码头开始踏上骑行大运河征程的遥遥之路

二、通州区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千年的漕运历史为通州区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美景佳谈。昔日的通州八景“长桥映月"、"柳荫龙舟"等依稀可见,"一枝塔影认通州"、"倒影山河月影摇"等赞美诗句一直流传至今。通州现已经定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十几年来通州的区域定位、市容市貌、人居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也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购买力关注通州。



通州大运河的近景



运河两岸正在建设和修整

沿着通州北运河南行,一座八面八角的古塔——燃灯塔矗立在河岸边,这座塔从历史上看与大运河也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我在塔下看到寺庙大门口一个老尼姑,我称呼到:“师傅,这座燃灯塔与大运河有什么联系吗?”,老尼姑很客气的答道:“别叫师傅,叫师兄”,然后接着说:“老尼不清楚大运河与燃灯塔有什么联系,阿弥陀佛”,寺庙的僧人也不知道,看样子的确没有什么联系了。据传说,在几百年前,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和押粮官们,在远处一看到这座燃灯佛舍利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经历了千里之遥的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见到了燃灯塔就如到了北京通州,一切灾难都将过去,因此,燃灯塔在当时只是一座借用来当作通州运河终端的地标性标志而已。



有一名香客正在准备上香

目前北京市政府对大运河非常的关注,民进北京市委针对京津冀古运河带不复往日辉煌的现状提了一件《关于建议京津冀合作保护开发大运河》的提案,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设想在通州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示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全国文化遗产,以旅游带动和促进北京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也非常关注和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利用,虽然大运河项目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如果文化遗产保护不善,就会被亮黄牌,甚至会被踢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围绕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今年由全国政协文史委和学习委组织了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就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和现状,赴大运河江苏段和山东段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这充分说明了对京杭大运河的重视程度。



通州运河的漕运码头周围的环境优美幽静



在修缮燃灯塔旁的三教庙,寺庙周围已经用围墙遮挡。

      (未完待续)


    关注 京杭大运河发展之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