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收!浙江大学十二五科技工作成果超级赞!
浙江大学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起来看看浙大实力有多赞吧!...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也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浙江大学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小编精心整理了相关数据,小伙伴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浙大实力有多赞哦!
其一,浙江大学科研规模

图:近年来
C9
高校科研经费规模
其二,浙江大学科研人才
新增两院院士12人,其中引进1人,双聘5人;新增国家“千人”39人、“长江学者”27人、“杰青”47人、“青千”130人、“优青”73人、万人领军人才37人、青年拔尖26人。聘请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学校名誉教授。8位诺奖受聘教授
序号
英文姓名
中文姓名
国籍
奖项名称
1
Harald zur Hausen
德国
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
2
Roger Myerson
罗杰·迈尔森
美国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
Gerald M. Edelman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美国
197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4
Harold W Kroto
英国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5
Robert F. Engle
罗伯特 恩格尔
美国
200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6
Michael Levitt
迈克尔.莱维特
美国/英国/以色列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7
Myron S.Scholes
迈伦.斯科尔斯
美国
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
8
Robert H. Grubbs
罗伯特 H. 格拉布斯
美国
2005诺贝尔化学奖

浙江大学共有105位“杰青”获得者,位列C9高校第三位。

2012年至2015年,浙江大学共有71位“优青”获得者,位列C9高校第三位。

在科技人才方面,浙江大学拥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3位,仅领军人才而言位列C9高校首位。
其三,浙江大学科研队伍
重点建设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中心,与各类科研基地。现有各类基地情况

其四,浙江大学科技进步奖项
>>>>3项成果获得中国科技(学)十大进展新闻
✔世界上“最轻材料”——高超教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全碳气凝胶”固态材料获得2013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 H7N9研究取得突破——李兰娟院士团队揭示了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获得2013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制备出高性能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金一政和彭笑刚团队利用溶液法制备出高性能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
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6项成果获得二等奖
✔一等奖
所获奖项
成果名称
获奖人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杨华勇、洪开荣、张闵庆等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
孙优贤、王文海、杨春节等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李兰娟、郑树森、陈智等
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团队
“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科技创新团队
郑树森、李兰娟、王伟林等
✔ 二等奖
序号
奖励名称
成果名称
所有作者
1
国家科技进步奖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谭建荣,张树有,王米成,叶盛,王珏,刘振宇,冯毅雄,伊国栋,裘乐淼,徐敬华
2
国家科技进步奖跨行业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SMART及其应用
陈纯,卜佳俊,应放天,陈刚,鲁东明,陈天洲,史烈,沈炜,季白杨,李志华
3
国家科技进步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
金洁,钱文斌,徐荣臻,吴德沛,孟海涛,娄引军,黄健,童茵,佟红艳,童向民
4
国家科技进步奖卵巢癌进展机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谢幸,马丁,崔恒,吕卫国,王世宣,昌晓红,陈怀增,王常玉,冯捷,虞和永
5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杨立荣,吴坚平,徐刚,张伟华,杨泽华,徐永晨
6
国家科学技术奖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高翔,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周劲松,王树荣,余春江,张涌新,朱燕群,文雅
7
国家科学技术奖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云敏,詹良通,柯瀚,朱斌,王琦,王艳明,李育超,林伟岸,兰吉武,刘淑玲
8
国家科学技术奖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王建安,陈绍良,戴建武,高传玉,魏盟,李占全,胡新央,赵颖军,陈冰,刘彦
9
国家科学技术奖炼油化工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与优化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褚健,金建祥,苏宏业,黄文君,古勇,施一明,金晓明,裘坤,叶建位,张清
10
国家自然科学奖典型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原理
朱利中,陈宝梁,杨坤,林道辉
11
国家自然科学奖复杂对象的几何表示和计算理论与方法
鲍虎军,周昆,刘利刚,张纪文,蔺宏伟
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机理
杨德仁,张辉,杜宁,沙健,马向阳
13
国家技术发明奖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
周继勇,于涟,荣俊,杜元钊,刘爵,程太平
14
国家技术发明奖钕铁硼晶界组织重构及低成本高性能磁体生产关键技术
严密,罗伟,马天宇,樊熊飞,姚宇良,王新华
15
国家技术发明奖飞机数字化装配若干关键技术及装备
柯映林,李江雄,蒋君侠,方强,董辉跃,刘刚
16
国家科技进步奖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
陈昆松,徐昌杰,孙钧,孙崇德,李莉,张泽煌,江国良,郑金土,张波,王康强
17
国家科技进步奖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
蔡袁强,高玉峰,王军,徐长节,刘吉福,孙宏磊,杨仲轩,郑建国,尹敬泽,黄 腾
18
国家科技进步奖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
沈华浩,钟南山,郑劲平,吴善东,王凯,李雯,陈爱欢,王苹莉,徐军,李靖
19
国家自然科学奖双生病毒种类鉴定、分子变异及致病机理研究
周雪平,谢旗,陶小荣,崔晓峰,张钟徽
20
国家技术发明奖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技术及应用
吴朝晖,李骏,吴成明,杨国青,陈文强,李红
21
国家技术发明奖深低温回热制冷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国邦,邱利民,甘智华,金滔,黄永华,朱魁章
22
国家科技进步奖污泥搅动型间接热干化和复合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集成技术
严建华,池涌,王飞,俞保云,金余其,俞敏人,黄群星,何德强,李晓东,陆胜勇
23
国家科技进步奖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陈江华,吴建永,寿张飞,方红,袁静,张萍,黄洪锋,姜虹,张晓辉,彭文翰
24
国家自然科学奖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
徐世烺,梁坚凝,李庆华,吕朝锋,李庚英
25
国家科技进步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黄河,罗依,蔡真,王金福,肖浩文,施继敏,谭亚敏,林茂芳,来晓瑜,赵妍敏
26
国家科技进步奖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
何勇,杨信廷,史舟,刘飞,田宏武,罗斌,聂鹏程,冯雷,邵咏妮,张洪
其五,浙江大学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6年5月,我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三;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浙江大学
进入ESI世界前1%
的学科排名及百分位情况
进入ESI世界前1%
的学科排名及百分位情况

浙江大学进入ESI的学科排名情况图(2016年5月)
浙江大学
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排名情况图
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排名情况图

其六,浙江大学科技论文
浙江大学科技论文在 SCI论文数、表现不俗论文、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期刊论文、十年累计引文等6项SCI论文指标中位居高校第一。
7篇论文发表在CNS主刊,其中Cell 1篇,Nature 3篇,Science 3篇。

基础医学系
陈玮琳/曹雪涛等,
Cell, 31 Jan,
2013:467–478

浙一医院
杨凤玲/李兰娟等,
Nature, 04 Sept ,
2014:513,59–64

化学系
金一政/彭笑刚等,
Nature, 06 Nov,
2014:515,96–99

农学院
徐海君/张传溪等,
Nature, 26 March,
2015:519, 464–467

材料学院
曾桥石/蒋建中等,
Science, 17 June,
2011:1404-1406

生研院
李颖/叶升等,
Science, 26 July,
2013:392-395

生研院
余超/范衡宇等,
Science, 20 Dec,
2013:1518-1521
其七,科技成果转化
出台《浙江大学关于实施创新驱动 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浙江大学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方案》、《浙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建设五大转化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农村研究院、海洋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八个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分院分布全国。
2016年以来学校已经累计受理科技成果转化申请160余件,转化额近1亿元。
专利授权数比较

紫金众创小镇建设
浙江大学正致力于建设紫金众创小镇,计划建成国际村(国际合作)、研发村(研发总部)、联创村(校企联合)、创客村(师生创业)、学院村(创业学院)等五大“特色村落”。
◆ ◆ ◆ ◆ ◆
为更好地总结过去五年的科技工作进展,研究部署学校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工作重点,学校在7月5日重点召开了2016年科技工作会议。金德水书记、吴朝晖校长对学校下一阶段工作开展作出总体部署。
金德水书记指出,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们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深对中央决策部署的理解,在创新发展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准确把握时代趋势,认清学校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责任担当;要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带动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要加快促进成果转化,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同时,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
吴朝晖校长强调,“十三五”时期,浙江大学的科研工作已经走在了十字路口,必须精准把握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新趋势、新目标、新要求。要系统推进“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战略,推动科技工作加快实现质量优先的内涵发展,以加快构建学科高峰为牵引,着力构筑科研新高地;以汇聚一流人才队伍为抓手,着力激发科研新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实现科研新突破。同时,要构建完善创新网络环境,进一步推动科研融入全球创新的网络体系,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工作会议中,校领导金德水、吴朝晖、宋永华、严建华、罗建红、张宏建、胡旭阳等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优秀集体和个人颁奖,浙江大学“16+X”科技联盟首批预研项目的16位首席科学家向金德水书记和吴朝晖校长递交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校长助理陈昆松报告了“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的进展情况,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赵荣祥院长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有关工作进行了解读。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青塔以及相关第三方平台等
部分内容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求是新闻网(记者/夏平 摄影/周立超)
编辑:叶鑫 费静怡

关注 浙江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