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恋”的艺术大师们(4)----丢勒

 

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开创了欧洲的自画像传统。...

编者按

自画像,在当前看来非常“自恋”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艺术家对生命、人生、存在等哲学式的质问。这是了解艺术家及其艺术的重要途径,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艺术家当时当地的心境与情绪。

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被誉为“自画像之父”,开创了欧洲的自画像传统。

从西方宗教绘画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自画像,标示着绘画艺术的类别细化趋势,还关乎着绘画者的身份地位的由低到高的转变。

在这之前的自画像,起初画家们只是隐藏在作品的一角,继而画家将自我形象所占据的画面空间越来越大,并逐渐向中心靠拢,将自己的形象置于画面中央。这些转变绝非是画家简单的自娱自乐,而是以此显示艺术家社会地位与自信力的提高。他们通过画面的位置,展示与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自身涵养、服饰仪态等等,也成为重塑自我理想与愿望的鲜明写照。

而艺术家地位的提升还依赖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思想的提倡。人文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它肯定个人的价值,倡导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反对暴力,把平等与自由视为普遍存在的真理,推崇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这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产生的。
这是他第一幅自画像,创作于自己13岁,当时他还是学徒。此时他已经显现了自己的才华和个人风格,并且在画上写道:“这幅画像画于1484年,此时我还是个孩子。”这幅自画像不仅显示了他娴熟的素描技巧,也流露出他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和气质。
手持海冬青的自画像,是他22岁时,从斯特拉斯堡寄给自己未婚新娘的画像。他们当时还没有见过面,是父母约定的婚姻。自画像中,他手里握的海冬青表示的是夫妻间的忠诚,他在画作上方的题字也表明他将自己的婚姻交给上帝安排。



26岁的丢勒,已经对自己是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非常自信。窗外的风景是阿尔卑斯山脉,而他正是穿过了阿尔卑斯山脉,从意大利游历归来。回到德国家乡的他,害怕自己的声誉在这里得不到认可,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离开这里的阳光我该多么沮丧,在这里我是名副其实的绅士,而在家乡我还只是个没用的寄生虫!” 带着这样矛盾的心理,他依然保留着一派意大利的穿戴和做派。画像中的服装和帽子时尚而华丽,神情高傲,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次年,他便出版了声名大噪的启示录。



29岁的《自画像》画于1500年,现藏于慕尼黑画廊。这幅自画像真实、坦率地记录下了艺术家的形象,它不但精于写实,还以情绪饱满、真挚著称。画面中的丢勒,面部表情严肃而微带忧郁,与画家人文主义的气质十分相称。中世纪晚期和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肖像画,绝大多数是四分之三的侧姿,但是这幅自画像却是完全正面,高度对称——这在当时往往只有为耶稣创造的画像才是如此。因此,这幅画被看作是他用自己的肖像创造的耶稣肖像。
最后这一幅,是1506年丢勒在给朋友willibald pirckheimer写信的落款处画的自己。

纵观丢勒的自画像,呈现出造型的细致精确、构图的均衡安排、线条的流畅严谨、空间处理的缜密和质感光感的绝佳表现等特征。而他自画像中的浓厚的时代性、宗教性和民族性使他成为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更多原创文章

回复 1: 手稿,让艺术家的心迹显露无遗

回复 2: 我有钱,可是我要买什么样的艺术品呢?

回复 3: 毕加索孩童时期的绘画,功力太强大啦!

回复 4: 大海,唤起诗意的灵魂

回复 5: 一位德国大师的疯狂自画像

回复 6: 原生艺术教会了我们一件事

回复 7: 新一代鬼才服装设计师,到底有多鬼?

回复 8: 朋友,诗是目力所及的艺术

回复 9: 为什么啊朋友,为什么这些都被称作艺术

回复10: 直男癌,醒醒吧

回复11: 同志们,狂欢之后……

回复12: 80年前人们的恋爱小心思

回复13: 那些“自恋”的艺术大师们(1)----伦勃朗

回复14: 那些“自恋”的艺术大师们(2)----蒙克

回复15: 那些“自恋”的艺术大师们(3)----席勒

回复17: 那些极具颠覆性的艺术家(1)--- 克莱因

回复“崩溃”: 那些内心崩溃的艺术大师们

(培根、蒙克、席勒 、弗洛伊德)

回复“小孩”: 那些画的像小孩一样的大师们

(米罗、克利、关良、杜布菲、夏加尔、托姆布雷)


    关注 梵星艺术拍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