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旗袍,隔着岁月的美

 





 
  隔着重重岁月,午后的我,在阳光落在白纱帘的斑驳光影里,开始怀想那些穿着旗袍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中走过的女子的身影。


  柔软的丝缎,镶边的立领,精致的盘扣。绾起的青丝,恬静的容颜。单是那些形容旗袍颜色的词,入眼早已是流光溢彩,读来满齿芬芳。不信,请启唇轻诵:素白、瓷青、淡紫、桃红、莲青、杏子黄、藕合色……或许因为隔着距离,旗袍在我的臆想里有着绝世的风情,是留声机旁老藤椅上的风情,是水墨渐淡的画布里的旖旎,是闺阁木窗前的婉约。


  喜欢看张爱玲那张抚着腰,微昂了头,睥睨一切的照片。苏童说她是“磨破了领口的旗袍”。她有各式各样的旗袍,包裹着她的雅致,她的才华,她的落寞。她笔下旗袍料子,有初夏的池塘,水上结了一层绿膜,漂着浮萍和断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应填入“忆江南”的小令里。


  旗袍在她笔下更是流泻着冷艳香凝。《半生缘》中曼桢穿过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有着清纯的妩媚;《封锁》里的吴翠远穿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人如其衣,素淡清雅;而《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着了一身幽暗的绿去香港见范柳原,范对流苏说,你就是医我的药。流苏脱下来的那件月白蝉翼纱旗袍,大概是被月光浸泡过的吧。当时的月亮,孤影,冷眼,乱心。读着张爱玲笔下穿旗袍的女子,看着她那穿着旗袍的照片,流年中的传奇带着尘埃落定的暗香和生动的苦涩,旧上海的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舒缓有致地铺展开来。


  一袭旗袍下是细细密密的心事,是层层叠叠的故事,足以让你的心底漾起波澜。比如,林徽因,陆小曼……满腹柔情与才情的女子,优雅端庄的丽影,让我想要仰视,想要靠近。她们嫣然一笑,遥远的旧上海风情便随之荡漾开来。这些女子这般美,即使是隔了岁月来看,也丝毫没有厌倦的。


  旗袍的花样年华再度绽放成妩媚的烟火,应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看过,就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张曼玉所饰的苏丽珍将自己置身于款款旗袍之间,一次次地变换着,在昏黄的背景沉闷的音乐里神情落寞迷惘地走着,一举手,一投足,将旗袍的美丽穿到了极致。26件频频轮换的旗袍演绎的风情万种把60年代的韵味推向极至,也将女人的温柔展露无疑。画面在歌声中渐渐清晰,角色也愈加真实,“让我狠狠想你,让这一刻暂停,都怪这花样年华太刺激,都怪这花样年华太美丽”,擦肩而过也好,暧昧试探也好,又或者动情、压抑、挣扎、感伤,再美丽的旗袍,再绝代的风华,也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


  还有她数年前的旧作《阮玲玉》:微卷的秀发,轻愁的眼神,袅娜的身姿,浅笑嫣然,在或鲜丽或素淡的旗袍的流动中款款徐行,散发着她幽幽的馨香,旗袍点缀着她璀璨却短暂的生命。即使天然素颜,也可以与旗袍搭配得如此淡雅绝俗。陶醉在阮玲玉衣香鬓影中的我不禁感叹,那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正合了叶倾城对旗袍的赞誉之词:“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


  曾想拥有一袭旗袍,白皙的底,粉色的花。但是,也仅止于想念。穿这样的旗袍,走在江南的烟雨里,撑开的油纸伞将雨化做温婉的气韵。或立于案前,读几页唐诗宋词,染几处水墨山水,点几朵青荷墨梅。然后,任前尘旧事涌上心头。


  如此。旗袍,便只能是一个与自己有着距离的梦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关注 遇见旗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