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安庵读书札记7》《诗语》周养俊著 诗语的品格

 

乡土记忆诗路花语...



文/姚安
初伏的时候,看到了一首诗是关于六月的:"缀满/思念果实的树/把许多青涩/挂在了弯弯的树枝”。

那首诗写的朴实无华却让我久久不能放下,有诗经风的质朴,有乡村记忆的温馨,还有浸润心灵的纯静,是的平白而不淡。
 
作者是老作家周养俊先生。没多久,又见到周先生,得周先生赠书《诗语》。因为有前面的感触,我认真的读了起来。
 
这是周先生去年诗歌的作品集,分为心空风铃,灯下流萤,西部放歌,秦风别韵,扉页墨香,几个篇章。朱文杰说,用家常的话写最有蕴涵的诗,是一种功力,我同意,周先生就是这样的。
 
我的感触,诗语有一种诗经的质朴。

其实从诗集的题目中已经能看出作者的想法,就是想做到诗经的平实,从容,自然,不求华丽,不求恣肆汪洋。
 
在《望着2015年的第一场雪》里“不要动/就这样静静地/让疲惫的城市/房屋 街道 和行人/都好好地休息一会儿”朴实自然,不做作。下面又说,“不要动/就这样洁白地/把黑色  灰色/把讨厌的垃圾  汽车的尾气/罪恶的雾霾/掩埋”。像诗经一样反复吟唱的启首句,“不要动”,领起了章节的思想,行文中多用名词,不用虚词。

再比如,在《走进新疆》里,用了大量的名词,直接对接心灵,不用形容词。“山川  盆地  峡谷/沙漠  戈壁  草原/河流 瀑布  湖泊……”然后从心底发出“神秘 神奇/浪漫  美丽”,直接让想像说话,不多言语。
 
诗语都是乡村的温馨。

其实中国一直是农耕文化,即使工业发展百年后的现在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仍然是农耕的根。但是我们反映这方面的少了,好像大家都进了城,都不食人间烟火了,不明白麦子咋种了,猪咋养了。可是周先生的诗语让我看见了我小时候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
 
“他是个追赶太阳的人/每天早上赶着他的羊群/从村头的大树下出发/麦子在他掌心里渐渐成熟/土地一天天丰盈/他却抽着最劣质的旱烟/吃着苞谷面馍馍”,《梦见爷爷》一下子让我看见了我的长辈的辛苦劳作,那是那么的生动与美丽,记忆中已经不是酸苦了。

“黄昏的阳光之外又出现/田野里祖父挥锄挖地的背影/老院子里祖母喂鸡是依旧的风景/小黄狗摇尾巴来回走动/麻雀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冬日  我又回到故乡》全是白描,却道出了乡愁,道出了乡音,道出了乡思,道出了乡情。
 
诗语是心灵的纯净。

近几年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诗歌语音不是那么的干净,我是不好接受的,因为我认为诗歌语音就是要纯净,不纯净的语音不能称之为诗歌,周先生的这个真的是我心底的诗。
 
“每天  放羊人/追着星星出发/赶着太阳下山/星星还没落尽/放羊人就起床了/星星又要出发了/放羊人才回到家”,《放羊人》语音多么的纯净!其实我们还叫牧羊人,但那是书面语,小时候我放羊时,没人说你去牧羊,所以这是乡音的纯净,试想写成牧羊人就没有了那个亲切和真实。

“开始是风/接着是雨/ 风雨亲吻中/花朵离开了亲爱的树枝/跌跌撞撞/去拥抱大地”,《花语》试想这么优美的句子,写它的人此刻是不可以有他想的。
 
所以说《诗语》是诗语,它向诗经的方向去了,它在质朴中找那个诗的句子,在我们原本的农耕文化中努力前进,或许是最后那一批行者,这就是他的诗品,诗语的品格。


    关注 大秦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