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育儿】你的孩子喜欢分享吗?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不合群吗?

 

当孩子的所有权意识越来越明确时,会把“我的”“你的”分得特别清,不愿意“分享”玩具和食物,常常让家长们觉得“...





当孩子的所有权意识越来越明确时,会把“我的”“你的”分得特别清,不愿意“分享”玩具和食物,常常让家长们觉得“很没有面子”。我们以为“懂分享”是顺应时势的人情练达,是一项生存技能,但却忘了分享的本质是将心比心、多替别人着想。借由分享带来的这份体贴,能替孩子营造一颗柔软的心,足以让他渡过任何难关而不必靠谁。



这是新的,

我不想借给别人用
久违的高中同学带着一双儿女从美国回来,相隔十年不见,五个姐妹身旁多了六个“小萝卜头”。于是我们这群婆妈带着孩子一起赴约。由于高中同学的孩子只讲英文,而女儿的英文比较一般,所以我特地带了一套新的画笔和小本子给她,让她觉得无聊或不自在时,还能有喜欢的事情做。

出门匆忙,烈日当头,好不容易拦到出租车,我松了口气。在车上,我翻出画笔和本子,告诉女儿:“妈妈带了这套画笔和本子哦,等一下你需要的时候跟我要。”不料,她看到画笔脸一沉,说:



“我不想用这套画笔,这是新的,等一下要是其他人想借,我不想借给别人用。”



原来她根据过去的“经验”,已经预想到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你不想借没关系啊,拿着去别桌画就好了。我小时候也会这样,因为是新的嘛,会很舍不得。”女儿眼睛一亮。“真的?你以前也会?那你现在还会这样吗?”“嗯,要看是什么东西了。如果是一个新的包包,我也会舍不得借给别人背啊!但是像书、笔这些小东西,我现在就不会这样觉得了。”



什么东西,

你愿意借给别人?
“那你小时候真的也会舍不得借给别人吗?”路上,妹妹又问我一次。“对啊,所以我大概可以了解你的想法。”妹妹沉默了一下,主动开口:

“不过,只要是旧的,我就可以借给别人了。”


我听到后,直觉地反问她:“旧是什么意思呢?用了几次之后才算旧呢,一次,两次,还是很多次呢?你可以想一想哦。”其实,我一点都没有想说服她的意思。但妹妹当时的表情像是突然接到一个来不及闪躲的球,有点困惑,也有些惊讶。

那一天,女儿没有借出她的笔。

小总结:

虽然我信仰的教养之路是充分地理解、接受孩子的一切,但我也清楚,外面的社会互动和父母维护的世界有相当大的落差。和女儿进行这些对话,并非在考验她、为难她或带有批判意味,而是希望她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相貌、情绪和价值观由什么组成。唯有越挖越深,才能将自我的意义建筑在更稳固的基础上,面对冲撞,才能有反省和调整的能力。



看到了又不分享,

感觉怪怪的
有次,女儿好不容易得到一套最喜欢的乐高积木,欣喜若狂地说好等到周末再开封玩。没想到我隔天接她下课时,得知她邀请隔壁班同学小洁到家里玩。我心想,那盒新积木就大喇喇地放在地板上,这不就是另外一场灾难吗?

趁同学还没来时,我连忙提醒她:“那盒新积木可以借给别人玩了吗?”“不行啊!那是新的,我舍不得。”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你要不要先收好?让客人看到了又不分享,我觉得这样没礼貌。”我直接说出我的建议,毕竟时间不多啊。“哦,好,那我先把积木藏在窗帘后面,等我玩过一两次后就可以借了。”

回想起来,我那时没有对“藏积木”的地点有所“贡献”,算是一大失策。

小客人来了,两个人在房间里窸窸窣窣,突然间,我听到老实的女儿大叫:“妈妈,怎么办?她发现我藏的积木啦!”这是不是史上最尴尬的时刻?懂事的小客人一脸尴尬,连忙说:“没关系,我不玩也可以。”

小总结:

我由衷地感到万分抱歉和不舍,这件事就是擦枪走火,外加女儿不识相,但说到底谁也没错。现场我没多解释什么,小孩子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能力有限,对细微的心理变化也难以用言语传达。我云淡风轻地请她们先玩别的,打算用实际行动来上这一课。



引导孩子,

照顾别人的感觉
晚餐后,我提议去买一盒乐高送给小客人。女儿一脸不解,还有点委屈,为什么别人这么容易就可以得到她等很久才能玩的玩具?

“妈妈想送给小洁,因为她当时心里应该感到不太舒服。我想跟她说声抱歉。”我向女儿解释。“为什么要道歉?我有做错什么吗?”女儿的反应如我所料的激烈。

“你没有做错什么,妈妈说过,全新的玩具不想分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可以照顾一下小洁那时候的感觉。也许我不应该说道歉,而应该是安慰。想想,如果是你的话,会不会心里也觉得有点怪怪的?”

“嗯,可是她没有说她很难过啊!她也没有告诉我什么,为什么你知道她很难过,要买积木给她?”看来,女儿还无法完全想象一个人微妙的心理变化。

“对啊,小洁跟你都还太小,可能不太容易说出这种感觉是什么,但肯定会觉得怪怪的。她不一定会告诉你,就像你不一定会告诉其他人你在想什么一样。但是妈妈是大人,我能猜到她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照顾小洁的感受。现在,我们挑一盒积木,请小洁带着这盒积木来我们家跟你一起玩,这样你们都可以玩自己的新玩具,好不好?”后来,女儿费心选了差不多难度的积木,我陪着她亲手交给小客人。

小总结:

没有道歉,只有再一次邀请。



柔软的心,

胜过一切的力量
也许会有人认为,小孩子嘛,说说她就好了,何须这么严格地把情绪摊开来讲?这么细致的观察,难道不会让小孩子感到压力?的确,我也曾在这当中反复思量。

✤ 具体事情才能教导孩子

对人情世故特别敏感,接受各种隐性讯息,似乎会让自己承受更多的压力。然而,产生压力的原因,可能来自无法处理这些讯息,所以自己会绑手绑脚。因此,必须“搭配”着具体事件教导孩子学习这种能力,即如何将冲突转化为更周全的解决方法。其实,能够学习这种能力的孩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寻乐趣,不会有任何一种特质或能力,只带来负面的效益而没有正面的帮助。

✤ 学会对他人的体贴

孩子对他人的体贴,也许在未来未必能为他带来什么具体的协助,但是这份体贴能替自己营造一颗柔软的心,这样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力量,足以渡过任何难关而不必靠谁。

✤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绪

为了做到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绪,做父母的有时候必须承担来自内心和外在社会的心理压力。若我们可以再多做一些,向孩子示范维护自我感觉的同时,也能多替别人着想一点,是不是也替自己争取到更大的空间呢?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 大篷车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