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研青年之困,科研成果转化为什么差?最新调查

 

编者按: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但要命的是,科研经...



编者按: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但要命的是,科研经费到底应该怎么花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最近《知识分子》策划并联合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人、科研圈、科学松鼠会、知社学术圈等新媒体,发起的面向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现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科研经费问题深深困扰着他们:一方面经费申请难,另一方面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受人际关系影响很大。

显然,正处于创造力旺盛时期、但事业刚刚起步、各方面压力山大的科研青年,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资助。我们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是不是成功,就要看能不能让科研事业的主力军——青年科研人员点赞。

撰文 | 程莉

责编 | 李晓明
● ● ●
1

经费从哪儿来


科研主要是国家事业。《知识分子》分析此次调查中回收的2228份有效问卷(除西藏外,几乎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部省级行政区)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

来自受访者所在机构的自主科研经费来源居于第二位,还有17.28%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科研委托或合作。最少的则是社会公益组织,仅有1.17%。
不同学科的经费来源有一定差异。自然科学更依赖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经费比较充裕。83.3%的科研人员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人文学科则最少,仅有47.8%。与其他学科相比,工程类更依赖企业科研或合作,人文类研究则个人募集较多,不过两者也各只有三成多,尤其后者是经费最缺乏的学科。

那么哪种性质的单位更依赖或者说获得了更多的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呢?

调查显示,985高校科研经费的85.8%主要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其次是科研院所,为82.7%。大专、成人、民办院校仅有31.0%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自主募集经费则占到了这部分院校的35.7%,另有54.8%的科研人员经费主要来自单位自主经费。
教育部今年5月最新公布的《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4年“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共112所,拨入经费合计844多亿元,其他本科高等学校共630所,拨入经费389亿余元;高等专科学校386所,只获得了10亿余元经费。这样看来,“211”等高校的确获得了较多的科研经费。

(下图:各类高等学校科技经费表局部,单位:千元。来源:《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调查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88.6%的教授/研究员(正高职称)的科研经费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而且相比职称较低的人员,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企业科研委托或合作。相反,职称越低,越依赖单位自主科研经费和个人募集。
2

科研经费够用吗?
不管是来自哪种渠道的科研经费,实际研究中是否充裕呢?

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超过30%的受访者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57.32%则表示可以维持研究的正常运转,但不能进行费用高的实验。在这些来源中,个人募集的经费做起科研来是最捉襟见肘的,其中有将近七成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相反,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以及企业科研委托或合作的研究人员则最充裕,经费缺乏的比例只有两成多。
如上所述,越好的高校拥有更多经费,985高校科研人员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的比例最低,其次是科研院所和211高校,大专、成人、民办院校则最高。
并不意外的是,职称越高,经费越充裕。16.5%的教授或研究员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助教则为7.2%。不过,也有17.4%的教授或研究员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讲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则有将近四成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
3

人际关系最影响项目申请


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科研项目申请结果呢?高达81.87%的人认为有人际关系的因素,66.7%认为取决于学校或研究所的名气,只有一半的人认为与科研项目质量有关。还不少人留言认为与已经发表的文章情况有关,以及运气、评审者、前期研究成果、资历等等。
一名高校老师向《知识分子》这样解释人际关系对项目申请的影响:“比较了解这个圈子里的人可能知道他做的水平如何,其他不了解的评审专家只通过申请书恐怕无法全面了解,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立现。”

大专、成人、民办院校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学校或研究所的名气最影响项目申报,而较多来自985、211高校的科研人员,则不认为名气很重要。类似情况,职称越高的越认为职称对项目申请影响不大,认为科研项目质量更重要。
调查显示,68.85%的受访者完全认同科研经费使用中受到较多管理和财务上的约束,不利于学术或科研研究;65.13%的受访者完全认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44.88%完全认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忽视最后的成果审查。另有32.9%的受访者对“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到研究本身”表示完全认同。
与之相关的则是六成以上科研人员因迫于量化指标无法潜心学术,科研激励不足或不到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垄断、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也较多阻碍着科研进步。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生活压力。
4

科研成果转化为什么差?

目前青年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调查,受访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仅限于科研圈,没有社会推广,26.3%社会推广较少,10.28%没有任何形式的推广。仅有8.89%社会推广较多,评价也好。
调查显示,985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学术能力应用情况好于普通高校,大大好于大专、成人、民办院校。

科研成果转化、学术能力应用情况较差的原因何在呢?
65.37%的受访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业绩考核与职称评审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推广,另有一半人认为研究偏重技术与理论、科研与市场脱节,供需信息交流不畅,其次是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应用意识。还有受访者表示“单位分成85%以上,没兴趣转化。”“ 科研人员受益过低,大部分被领导、职能部门、一般行政和从业者等人员分享。”

一位经济管理领域的受访者对《知识分子》表示:“相当一部分高水平工作是前瞻性的,并不能马上具有应用前景,往往需要在某一领域发展很多年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具有应用前景,科研转化成生产力也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倾向,都是层层推进的;另外,成果转化应是相关专业人才的工作,大部分科研人员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否则本末倒置。”

(来源:知识分子公号)

编辑:杨晓冬

投稿邮箱:daguorencai@163.com

“大国人才”QQ群:568518748

联系我们,欢迎加入……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持有效版权凭证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关注 大国人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