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冷漠,还是不易合群?

 

冷漠,或许是一种更大的友善!...



这几天,三年未见大学好友小J来厦门探望我。

小J是一个机灵风趣的浙江姑娘,读大学的时候就有很多玩得来的小伙伴,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她都能轻松地与之搭讪。在她的世界里,没有敌人,人人皆可成为朋友。从未见过她与任何人发生过矛盾,更不用说会轻易吐槽,对别人表示不满。

身边的朋友都感叹小J的情商高,每次“出场”,总是带着亲切友善的气场,吸引人上前搭讪。这次返校,往日的朋友们纷纷赶过来招待,可见性格魅力之大。

与她相反,情商处于下线的我经常因为图一时之快而与人发生口角,从不搭理任何不感兴趣的人类。很多时候,想要变得主动热情,与别人滔滔不绝却总觉得很辛苦,遇到不舒适的环境习惯封闭内心,为自己建立安全的“防护网”,这也导致了别人的不解和误会,令我常常陷入人际危机的苦恼。

小J来探望我的同时,也召集了的一些陌生朋友,天生“慢热”的我对小J的朋友稍显冷漠,吃饭的时候埋头看手机,为面对陌生人的尴尬找舒适感。

饭后散步,小J对我说:如果她是我,对待陌生朋友的态度会与我不一样后,关于如何应对尴尬,寻找话题,小J对我侃侃而谈,而我却感到十分惭愧。我是一个没办法“爱屋及乌”的人,朋友的标准设限得很严苛,只有经历认真观察和一段时间的相处后,才会把对方纳入内心的安全区域与他们愉快地玩耍。

这样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如此,一边为自己的“冷漠”被其他人吐糟感到苦恼,一边还是选择这样的交友方式,因为改变,会令我更加难熬。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一个人没事不要老待在房间里,出去走走,和大妈大婶聊聊天,开朗一点,孤孤单单的多没意思啊!可我总是无法如她愿。一方面不知道能和大妈大婶们聊什么,另一方面大妈大婶们总是张家长李家短,完全不是我感兴趣的范畴。不过,我也并非没有朋友,虽然只有一两个可以谈心的对象,但对习惯自娱自乐的我来说已经感到满足。

在长辈的眼中,开朗是褒义词,寡言孤僻是贬义词;单身汉会遭到嘲笑,一个人过日子的都是怪胎。他们喜欢成群结队,竭力融入组织,共享团体利益。他们对选择独来独往的子女无法理解,所以,总是给子女们营造出一种处于劣势的危机感和被孤立的无助感。

 

我也是在这种危机感和无助感中成长的,很多时候都会把这种不合群理解成自己的性格劣势,直到工作以后,看到了这个星球上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对孤独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慢慢开始接纳自己,却总是容易会被别人影响,因为不能得到他们的满意让我感到很不安。所以,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审视自己的劣势,逼问着自己是否要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

可虽然孤僻如我,但在很多时候,其实并不缺乏愉快的交流体验。

我会和热爱音乐的朋友聊喜欢的歌手到半夜三四点,会和志趣相投的写作者滔滔不绝地讨论大V们的爆款文章,会和在朋友圈“认识”很久的前辈探讨他们最新的创业项目而思绪飞扬......

基于好奇心和兴趣点的驱使,通过网络平台的认知继而进行愉快地交流,我也非常愿意结交和我类似的伙伴。

不刻意融入群体,更喜欢一对一的高效沟通;不喜欢泛泛而聊的搭讪,更愿意在兴趣的驱动下找到彼此的嗨点。这种点对点的从心输出,不客套不寒暄,对我来说,是最舒适最愉快的交流体验。

时代变了,它让我们更好地做自己,不再恐惧世俗的压力,尊重和接纳自己的天性。我感谢互联网时代为如此“冷漠”的我筛选出许多可以热情交流的对象。

当然,我也理智地接受这个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无法轻易得到靠人脉关系得到的福利,我离别人眼里的高情商越来越远,但是离自己的内心诉求越来越近。

我也许不合群,但绝非拒绝交流,我期待更加包容的社会,也期待遇到更多可以彻夜长谈的朋友!

.END.


    关注 89度文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大妈大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