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行住哪儿?

 

又到东叔故事时间...



一座迪士尼点燃了人们想要进入童话世界的心,不少人专程跑到迪士尼来看看小时候电视机里的童话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可迪士尼那么大,童话那么多,一天也看不完啊,怎么办?索性找个地方住下来,第二天接着看。现在酒店业发达,只要运气不是太差,遇上了一大波人,住宿什么的还是很方便的。

古代虽然没有电视机,也没有迪士尼,但古代有诗词歌赋,有大好河山。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读了两本书就按捺不住那颗骚动的心,向往外边的精彩世界,不顾“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训,非得去看看花花世界,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古代出行哪那么容易,住的地都不好找。今天的故事时间,东叔就给大家讲讲古人出行都住哪里。

古代人少,酒店也少啊,虽然少但也是分层次的,有官办的还有民间的。官办的叫一般驿站,民间的叫一般叫客栈。不过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制、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古代旅馆在各个时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政府人员和外宾住官办酒店

我们先来说一下官办酒店。官办酒店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驿站。驿站早在3000年前就存在了,开始的作用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后期官员上任都会选择住在驿站。这相当于以前的那种公办的招待所,住宿使用资格上则有所限制,虽然也对外经营,但主要还是为政府人员提供服务。
在古代如果你的身份是公务员或者信差之类的为政府工作的人员,你就可以入住驿站了。不过那时候不少驿站内部很简单,跟普通人家类似,提供住所,提供马棚,做饭有时候都要自己动手。

官办酒店还有另外一种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相当于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像周朝的馆舍、秦汉的旅馆、魏晋的四夷馆、隋朝的四方馆、唐朝的番坊、明元清的会同馆,这种酒店一般人就很难入住了,不提也罢。

客栈也有等级和分类

我们重点说一下古代的客栈。

“也许当下一批客人来到的时候,你就已经忘了我这个过客了,我不像你这么有勇气,敢于面对这个沙漠”。看过《新龙门客栈》的人应该会记得周淮安对金镶玉说的这句话,挺有哲理的吧。龙门客栈,地处大漠,环境恶劣,再加上周淮安又刚刚失去了邱莫言,绝望之际,思考人生,才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其实古代绝大多数客栈的环境还是可以的,并不都像龙门客栈那么糟。比如,《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就不错。
早在周朝中国的旅馆业就已经很发达了;到汉代的时候,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南北朝出现了新兴旅馆——邸店,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就有一点商业旅店的性质了。

唐宋以后,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举例来说,各地出现了有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有专门接待商人老板的“广源店”、“万隆店”;还有面向杜甫这样一直很忙且四处游山玩水的驴友和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

那时候的客栈还分出了等级,房间也分出了高低。

现代流行的城市旅馆、家庭旅馆,在先秦时已出现,主要有馆、寓、舍等。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一般来说,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和马圈等等。

对,你没看错就是马圈。人在江湖飘,没钱易挨刀。出门在外,兜里又没钱,能有个栖身之地已经不错了,要不然只能夜宿荒郊野外,深山破庙了。这个就危险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宁采臣那么帅,也不是每个鬼都像聂小倩那么好。


    关注 东地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