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华尔街日报谈OneWeb

 

文章本身没有什么新内容,关键在于这是华尔街日报开始关注的事。...



企业家们准备放弃卫星制造产业缓慢、高度个性化的生产模式,转向批量生产线模式。一直以来,依赖于高度个性化、手工操作的方式的卫星研制拖累了研制速度,并且成本高企。而现在,支持以快速、廉价方式的人预计将带来标准化的、预测试的模块化零件,并回避一些恼人的试验。

这股变化的驱动力来自美国创业家Greg Wyler(背景信息可参见【商业航天】卫星制造业的回归和【商业航天】空客和一网成立卫星研制公司),和空客集团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合资成立自动化卫星生产公司,试图以此重塑卫星产业。Greg Wyler计划基于目前用于医疗设备和飞机设备的制造技术,建造一个高容量、计算机辅助的工厂,每年生产数百颗卫星。

超高的可靠性

Greg Wyler表示,合资公司将提供传统大卫星的超高可靠性,同时具备小型卫星的低沉本和韧性。在该宽带卫星计划中,每颗卫星将重大约300磅(约合136kg),卫星上不同分系统之间的电气连接少于目前的标准卫星。

这次卫星生产方法上的变革可能将卫星生产推向机器人制造,此前的顾虑主要来自可靠性。如果能成功,商业、科研、军事航天项目中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在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根本性转变。空客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Enders表示,OneWeb体现出真正转型的力量,值得现在的卫星产业重新思考如何去设计卫星。

OneWeb计划将卫星生产成本压缩超过90%。为节省时间和金钱,OneWeb卫星在下线前可能只会接受一些基本的功能性检测,这一点和如今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反复开关和重启的方式截然不同,而且最终总装和出厂前又要花费类似长度的时间,因此目前一年也只能生产十几颗左右的大型卫星。

目前,市场中对OneWeb是否低估了在法国的生产线上验证概念模型的成本和时间。

急于进入市场

即便如此,多家公司跃跃欲试或者已经有所尝试,包括内华达山脉、千年空间系统(Millennium Space Systems Inc.)、行星实验室、MDA等公司。行星实验室最近在6周内生产出120颗立方星。创始人之一的Schingler回忆,团队对一个温室进行调整,创造出一间无尘室,他们当时并没有任何复杂的环境控制措施。



如果你喜欢,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晨读航天”;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关注 晨读航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