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记的文言虚词(三)

 

七、其副词(1)表示期望、命令,相当于“可”“请”“还是”“应当”。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七、其

  1. 副词
(1)表示期望、命令,相当于“可”“请”“还是”“应当”。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表示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连词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疑问句连续使用“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3.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4.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他(们)”“它(们)”。

例: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这种”。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八、于

1.介词

(1)在。

例: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固定词组

(1)于是

①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②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于

表示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九、为

1.介词

(1)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相当于“对”“向”。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3.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可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关注 之乎者也就是文言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