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影评 一个变态极端的励志故事

 

获得今年奥斯卡五项提名的《爆裂鼓手》可谓是14年的大赢家之一,各大电影协会及媒体的宠儿。影片讲述了一个19岁...



获得今年奥斯卡五项提名的《爆裂鼓手》可谓是14年的大赢家之一,各大电影协会及媒体的宠儿。影片讲述了一个19岁的音乐学院打鼓少年Andy在其严师Fletcher的极端逼迫和苛责下一步一步成为精英爵士鼓手的故事。它看似是一个最后皆大欢喜的励志故事,但实则却讲述了成功背后的人性扭曲与失去。主人公在故事结尾的胜利并没有让观众有种松一口气的愉悦感,反之,是一种略带惋惜的压抑。

我们通常都愿意去看励志电影,因为它们一般传达的是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路线,便可以获得所有人的赞许和心灵的满足。看完便会包含正能量的影片,固然是励志。《爆裂鼓手》的最后也的确是Andy的成功和爵士乐队老师Fletcher满意的微笑,但这份成功却让人感受不到温暖阳光或者鲜花簇拥。我觉得原因是因为两主人公极端碰极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不断地用变态的办法鞭打学生,另一个像着了魔的只想成为最棒的鼓手。整个影片基本上都是Fletcher不断刺激Andy,并让Andy的成功之路处处遭殃;只有最后一刻,他两人才终于合拍,创造出爵士乐奇迹。



先说说极端之一的学生Andy。

曾经听的红色歌曲经常有什么为祖国流血流汗在所不辞,辛勤的血汗才能换回丰厚的回报。但如果真有人为了成功流血流汗,不惜放弃例如亲情爱情还有其他的一切一切的时候,不得不说,简直太变态了。然而影片中的Andy就是这样的少年。自从被音乐学院最好的爵士乐老师Fletcher看中加入乐队以后,他每天每日每夜的练习打鼓,就算手磨破了也要继续。手磨破了就贴一张创可贴,流血又严重了就把之前的撕了再多贴两个,最后甚至干脆准备一桶冰水,把满是鲜血的手伸进冰桶里镇静。Andy的努力其实已经遭到了老师的认可,但每次他将要登台的时候,每次就差一步就成功的时候,他都被打回原形,甚至还被学校开除。同时,他为了专心练鼓,借口谈朋友会分心,会阻碍他成为最棒的鼓手,而和女朋友分手。他说话越来越刻薄,不给家人留情面。最后的最后,他终于找到机会,从一个内心不断被打垮的孩子变成一个勇于站出来展现自己的成功鼓手。但试问,他所做的这一切换来的结果,真的算成功吗?在爵士乐上,他是出色成功的鼓手;但生活上呢?他破坏了亲情和爱情。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他展示了成功背后的失败和阴暗。让观众没有激情为成功喝彩。



再看极端的老师Fletcher。

他本人就是个极端中的奇葩。前一刻还满面慈祥地逗朋友的小孩,后一刻就立刻转为满口脏话的严苛教练;刚刚还为他之前优秀学生的死而感怀落泪,立刻就变为朝同学扔椅子的魔鬼;前一晚还对Andy畅谈心事请他为乐队表演,隔天立刻不怀好意般的让Andy在舞台出糗。如果有一个学生跑调,他立刻将其赶出乐队。如果Andy没有掌握好鼓点,他就扇其耳光。他认为最伟大的音乐家是永远不会被击败的,他们需要刺激才能达到巅峰。里面一句台词很令我印象深刻:“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

意思就是:在英语里,没有比”好样的“更害人的词了。说这句话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一直是说好话鼓励一个人,他就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从而达到巅峰。但实则,一味的苛责并不是适合所有天才,Fletcher的学生很多都是天才,但是有人就会因为他的过分严厉儿抑郁自杀。如果刚开始Andy只是一个为了爵士梦努力练习的极端少年,那么是因为Fletcher的极端又变态的训练让Andy慢慢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变态追梦人。



当然,优秀的电影同时也需要演员优质的演技和设计精妙的拍摄技巧。拍摄期间的疯狂打鼓镜头都是主演Miles Teller全全承担的,他为本片一直练习传统打鼓技巧,并且在片场是真的流血流汗(虽然没有拍出来那么夸张的流血)。扇耳光的戏份也是真枪实战。拍摄镜头也经常特写主角的神情变化,并随音乐鼓点切换。整体情节紧凑,一个音乐接一个音乐的跟进,到最后达到高潮,一曲终。

电影总体的基调给人振奋的同时也是震撼,不妨推荐给大家多多了解这个电影。

另附预告片:

图片转自豆瓣 视频来自腾讯视频


    关注 夜猫子的白日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