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跟随镜头(Tracking Shot)背后的深意

 

随着电影技术的日益更新,不满足于旧体形式的电影人们尝试着运用动态跟随去打破常规,使跟随镜头显得更为有趣。...





场景跟随镜头(Tracking shot)是视觉化叙事结构的重要部分,传统的电影语言擅长用推拉摇移来捕捉叙事主体的范围移动。随着电影技术的日益更新,不满足于旧体形式的电影人们在各式各样的电影器材的辅助表达下,尝试着运用动态跟随去打破常规,使跟随镜头显得更为有趣。




出彩的静态镜流多在于角度构图的选择。而动态跟随镜头的表达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画框中的事物还有画框的移动框选艺术。

今天大峰为大家带来的分享是动态跟随镜头设计背后的用意。



动之有理

Tracking Shot 来源于轨道车摄影的书面用法,一直以来,这种技法频繁用于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颇受电影从业者们的青睐。
除开轨道跟随,跟随镜头还常常由斯坦尼康或三轴陀螺仪实现,甚至于某些难以实现的镜头还会动用航拍机。无论哪种形式,意图是一致的:在既定环境里跟随叙事主体,使观众融入场景空间之中。


▲ The art of steadicam, via Refocused Media

1

强化情绪
镜头的运动需要服务于视觉叙事。



在《大白鲨》(Jaws)中,斯蒂夫 · 斯匹尔伯格使用了传统的轨道跟随镜头,但他巧妙地将变焦效果结合推轨效果,戏剧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场景人物情绪表达。

2
传达空间概念
作为电影人,我们总在寻觅准确传达空间方位给观众的艺术手法。有时候某个场景的空间信息并未被剧情角色所知悉,而我们试图通过镜头运镜处理使观众跟随角色探索了解这个空间。这时候最佳的方式就是使用斯坦尼康或三轴稳定器拍摄。特瑞·吉列姆的电影《妙想天开》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闪灵》(The Shining)则是另一个以传达空间概念的有趣的例子。在这个场景中,库布里克使用了低角度跟随镜头附着在骑着小三轮转悠的小Danny的身后,作为观众我们由此迅速建立了明晰的空间感。

当他在门厅尽头遇见双胞胎的时候,一丝惊惧袭来。我们才意识到Danny已经过于远离父母进了是非之地。



3
角色间的联结调度
另一种使用轨道镜头的意图是将角色相关联。《杀死比尔》中,昆汀·塔伦蒂诺从跟随Bride进入洗手间开始,再由配角引导至酒店大堂主要区域进入跟随sofie阶段,最后在人物调度之下二者在洗手间内相遇。



4
浸入式场景
正如阿方索·卡隆和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在电影《人类之子》中所呈现的,你还可以使用跟踪镜头表现角色深处险境。在逼仄的车内景中,我们看到主要角色们在突然遭袭之前的戏谑逗趣场景,陷入险境之中,镜头依旧在车内车外机动跟随角色,使观众如同亲临其境。



显然,卢贝兹基是这种浸入式摄影风格的代表人物,后续作品《地心引力》(Gravity)、《鸟人》(Birdman)和《荒野猎人》(The Revenant)无不处处体现临场感的张力美学。

回复关键词:005 看最新一期大师班到底是什么

回复关键词:007 了解大峰最新微信课

回复关键词:011报名电影摄影入行班


    关注 智慧无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