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的柏林

 

曾有一位学政治科学的德国朋友米肯,向其他国家的人介绍德国城市的时候说,“慕尼黑太无聊,尽管经济发达,但是你去...





曾有一位学政治科学的德国朋友米肯,向其他国家的人介绍德国城市的时候说,“慕尼黑太无聊,尽管经济发达,但是你去了会发现那里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你一定要来柏林,因为柏林很摇滚(Berlin Rocks)。”

事实上,“德味”近些年成为了从摄影到设计等领域流行的词语。无需特别解释,人们就能大致咀嚼出这个词代表的味道。除了成像风格上的特质,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一种凌冽的冷峻,而柏林注定是集此风格之大成的城市。慕尼黑有着最知名的足球队,法兰克福是西欧的金融中心,鲁尔区是欧洲的工业心脏,汉堡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有最大的红灯区),而柏林无需在经济上证明这座城市,因为它很摇滚。



摇滚精神往往与个性和反叛分不开。长期担任柏林市长的Klaus Wowereit在这个角度上完全适合为这座富有摇滚精神的城市代言。在他竞选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次会议上,他直截了当的回应了外界对他取向的传言:“我是一个同性恋,这也挺好的。而在他当选市长之后,他为柏林宣传的另一句口号更是流传甚广: “我们很穷,但我们很性感。”

不去考虑城市规模、性质、职能等方面,仅仅是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就足以让柏林在所有的德国城市中傲视群雄,即便是在欧洲,也是不可绕过的旅行目的地。这座城市记录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沧桑巨变,世纪初的繁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际化、纳粹时期的城市发展顶峰、二战对城市的毁灭性的打击、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直到如今的文化与艺术之城。《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这本书中把柏林比作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罗拉,打扮怪异、衣着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孤僻叛逆,表情冰冷但充满意志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总想改变历史。这座城市的确是与历史充满了纠葛,纠结于过去,纠结于未来。城市一再试图实现自我的抱负,但终究被时间所改变。

勃兰登堡门附近可以说是历史记忆的核心,二战史和冷战史都把最激烈的故事情节放在这里。游客们看到的是这里到处都是扮演成二战军人和政治人物的街头艺人,如今的欢乐氛围依旧掩饰不住怀念当硝烟弥漫的历史思绪。七十年前,这里发生二战欧洲战场最激烈的战斗。柏林会战苏军投入250万人,德军投入100万人,柏林巷战则是人类机械化时代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城市战斗。帝国大厦保卫战则是二战最惨烈的一役,死硬的党卫军战斗到最后一刻,和苏军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肉搏争夺。三天战斗就留下10万德军和20万苏军的尸体,整个柏林没有留下一栋完整的建筑。



战争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尽管现在西欧人口增长缓慢或者负增长,但是其大城市还是持续的人口增长,多半归功于是外来移民。但是柏林最大规模的时代还是留给了三十年代纳粹德国时期,那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顶峰。尽管两德合并后大量移民涌入柏林,但无论从建筑、用地和人口规模来说,都和当初第三帝国的首都存在着显著差距。战争无情的抹去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希特勒的大柏林规划只能在展览馆中作为模型展示。

就在勃兰登堡门附近,一个小型展览馆展示着西德总理勃兰特的政治生涯。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让德国重新拾起尊严,也代表着这个民族自我反思的传统。但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勃兰登堡门则被柏林墙所封闭。1963年肯尼迪访问西德时在这里发表了《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讲,其中的一句话被人们所牢记:“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离开我们。”这句话成为了冷战史的经典记忆。而到八十年代后期,里根再次在这里发表演讲,对着墙那边喊道“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

冷战中柏林是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最前线。二战的战火刚刚离去,这座城市就又被政治所割裂。在墙的西边,西德创造了超过英法的经济奇迹。在墙的东边,东德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动机和政治堡垒。而仅仅1700万人口更是创造了奥运会上的众多体育的记录,金牌数长期仅次于美苏。不过柏林墙倒塌后,两德合并后的德国,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东德地区人口外流经济一蹶不振,西德西区经济增长动力也不再那么强劲。可以想象,如果朝鲜韩国合并的话,或许经济前景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乐观。电影《再见列宁》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两德合并后的德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和另类认知。不过可惜的是我认识的德国人对这个电影评价并不高,他们觉得电影过于模式化讲述故事,而柏林的变迁没那么容易让外人理解。

从勃兰登堡门沿着菩提树下大街一路前行,可以从很多细节找到历史上德意志哲学家们的足迹。德国在欧洲历史上是个文化后发国家,但是近三百年来诸多文史哲大家们的深邃思想,让这里的空间都遍布着历史和思辨的气息。黑格尔、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曾在这里走过,穿过两盘尽是婆娑的栗树和菩提树的道路,放佛穿越了历史的云烟。



而在后冷战时期,这座城市的气质又发生了变化。云集了现代艺术家的柏林,在政治高压后的真空中,就像街头颓废的朋克青年一样,有着最先锋的打扮和思想,以及和你死磕的凌厉眼神。柏林成为了欧洲电子音乐的中心,各大野店都充斥着最为引领潮流DJ以及techno音乐。在后政治时代,城市匆忙的和过往告别。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人群,为城市增添了久违的多彩亮色。先锋文化与波普文化的碰撞和激荡,让这里成为另一个层面的思想与潮流的实验室,正如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那样。如今的柏林墙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涂鸦的阵地,也云集了各国的游客。人们纷纷在那个最知名的勃列日涅夫和昂纳克亲吻的涂鸦墙前留影,两个男人的亲吻,留给了历史暧昧的遗产。

我所居住的旅馆处于原东柏林的核心地带。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宽阔的马路,以及路两边雄伟的苏式建筑,让人想起长安街的尺度和沿线建筑风格。有轨电车在既有的路线上行驶,多少年都没有改变。但是街头巷尾遍地的越南炒面和土耳其的kebab,又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时代的变迁。很多被遗弃的老建筑都成了艺术家的聚落,他们为破败的房子和汽车涂上了后现代的色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栋六层高的建筑整个山墙都是一个在宇宙中的宇航员的涂鸦画,在阴雨中让人觉得恍惚,让人觉得宇宙很小,城市很大。



尽管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场所,但是延续了数百年的城市肌理和原样复制的历史建筑,都让人无法不联想到旧时光的记忆。在犹太人纪念碑中,严肃的气氛让人窒息,冰冷的长方体纪念碑群,让望天空的人类,被时时提醒着脱不开的沉重的肉身。而旁边遍地金黄色的落叶,也仿佛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十月下旬的秋风为街头带来阵阵凉意。回到旅馆,打开Facebook,那边波兰的朋友发了照片说已经下雪了。我才意识到由于历史上边界的更迭,曾经位于普鲁士中心地带的柏林,已经距离波兰边界不远了。

柏林融合了太多东西,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明它的本质。而街头展示当年东西柏林对峙的海报至少告诉我们,城市是融合的,城市是割裂的;城市是文艺的,城市是政治的;城市是新鲜的,城市是历史的;城市是柔软的,城市是坚硬的。有形的柏林墙已经被推到,无形的柏林墙还立在我们心中。

(以上言论来自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

若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 我们会及时删除)




    关注 海帆出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