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澎湃有154个广告主却依旧过不好两周岁生日?

 

没有热忱,便无进步。澎湃在营销的路上还需要努力。...



今天早上7点过,张二哥按照习惯打开微博开刷,没刷几下,一个黄色海报进入视线:

配文:“彼我初生,波澜澎湃;今我两岁,踏浪扬帆。”
海报上还画着吴晓波的头像。
哦,澎湃新闻两岁了。
但是,往下刷还是黄色海报↓
再刷,依旧一片黄↓










(对不起各位,耗费了你们的流量)
相必看到这里,各位跟张二哥的感受一样:
我特么被澎湃的微博刷屏了!
它在3个小时之内发了154条微博!
这么真实的感受,不止我一个人能体会到吧?
直到今天中午,网友依旧在底下骂澎湃。
即便是澎湃早间发了个回应,
然鹅网友对这种强行卖萌的行为并不买账↓
写到这里,张二哥问各位问题:
澎湃的154张黄色海报,你记住了几张?
过几周年生日还重要吗?
就像网友评论的:
你通过刷屏来恶心别人,
别人以为被盗号关注起来,
事后再卖萌解释一下,
这样的做法很low,也过时了。
-----丑---陋--の--分----割--------线-------------


言归正传。

今天张二哥来聊一聊澎湃的营销。

话说回来,大家也许真忘了今天是澎湃成立两周年。

回想起澎湃靠着几篇重磅的时政新闻稿在全国一炮打响,号(zi)称中国时政新闻第一的澎湃整整存在了两年,因为是评价营销行为,因此新闻影响力多大暂不做赘述。重点是,即便一夜之间拥有154个广告主,澎湃依旧过不好2周岁生日。

首先,澎湃新闻(包括澎湃新闻的微博)定位不符合大量商业广告进入。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制造了多个时政类新闻的“爆款”之后,用户对澎湃的印象也停留在时政新闻上而澎湃新闻的微博也将这一特质延长,利用微博这个大话筒,这种形象深入人心。

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商业广告进入,澎湃的直言、正气的形象会受到质疑:企业(明星)给你站台,你就不可能保持新闻的客观(尽管很难有客观的新闻),尤其是在目光如炬的微博粉丝眼里。

其次,澎湃过生日的方式延续了其传统的盈利方式。

成立两年,澎湃的盈利模式依旧是做广告,这种方式其实跟澎湃的出身——东方早报以及成千上万的纸媒并无二致,无非报社把文字放到了app上,以前报纸接到的硬广和软文被搬到了app上来,澎湃靠重磅新闻换来的全国可观数量的用户还静静躺在数据的后台,用户的资源价值远远没有被开发。在用户价值开发这方面,界面做的已经超前了。

澎湃新闻微博发的154张黄色海报,其实是将广告换了个地方而已,完全不会关心粉丝是否喜欢是否反感是否接受,澎湃的160多万粉丝被消耗了感情和关注度,要命的是,对自身品牌造成的伤害。

还有一点,在连续发了154张黄色海报之后,澎湃试图将得罪粉丝的行为再度变成一次营销,将刷屏变成一个梗,“不成功便成仁”,正反都是博眼球,但还是没成功,不是装逼失败,而是粉丝不买账。

张二哥认为,能形成刷屏且不反感的,只有朋友圈能做到,毕竟相比微博,朋友圈刷屏的前提是用户自发和认同,并且被刷屏的反感只能转移到用户身上而文章本身是无罪的。这样看来,澎湃的154张黄色海报用了错误的做法放在错误的平台上,如果是154个企业/个人而非澎湃自己主动发送,这样会是另一种相反的效果,例如今年上线的封面新闻,让企业发送上线海报,也造成微博刷屏的效果,但粉丝并不反感。

最后,毕竟是两周年的日子,我就不给人家添堵了。借用澎湃海报上的哪句话收尾:
“那改变明天的,不会为今天所改变”。

可是,我还是喜欢去年的那张海报:
没有热忱,便无进步。

----------------------
-
-
感谢阅读!


    关注 张口旧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