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大胎焦虑症?麻麻有新招~

 

自从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以后,二胎,无疑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除了各种大龄孕妇的新闻多了,还有各种大胎反对父母生二胎...





自从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以后,二胎,无疑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除了各种大龄孕妇的新闻多了,还有各种大胎反对父母生二胎的新闻,所谓是各种招式,如何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是不少家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近日网上又热爆“10岁男孩不肯上学,哭求妈妈扔掉刚出生的弟弟。”

大宝的问题,真的是二宝带来?




观点一:

头胎和二胎之间的长幼矛盾,普遍存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头胎、二胎之间的利益争夺关系。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压力,是儿童期一种重大的创伤经历,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
1、独孩讨厌二孩的情绪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能想到,独孩讨厌二孩,源于爱与资源被分享。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但英国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朱迪·杜恩发表的研究显示:即便1岁孩子,也会对家里出现的其它孩子产生敌意,当孩子小于两岁,大脑发育还不能使之分清“你的”、“我的”这样的概念,并不懂得什么叫自私,也不能理解家里再出现一个小孩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反对父母继续生育,不一定是有意识行为,可能只是天性使然。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曾对100名6个月婴儿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母亲关注其他婴儿或给洋娃娃喂奶时,都会表现出愤怒、不安等情绪。

专家:害怕爱被分走是正常反应

孩子们的想法对于家长来说,是重要的参考,但是也不能因为孩子的反对就马上否定生二胎的想法。“害怕爱被分走的心态是小孩子的正常反应,一开始没有弟弟妹妹时,小孩子普遍有这种担心。一旦有了弟弟妹妹并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慢慢消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产生的正面效果应远远大于孩子的不良反应。
2、哪类孩子更容易讨厌二孩?
有研究者将儿童对父母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非安全性依恋。前种儿童自我认同价值高,并认为他人值得信赖,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自信;后一种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持久性不信任,人际交往中常常不自信。研究者发现,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父母更多关注哥哥姐姐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嫉妒,并很少在父母离开时关爱弟弟妹妹。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心理学家朱丽叶·霍普金斯认为,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继续生育,但独立的孩子却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对父母投入关爱的预期较低。

英国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朱迪·杜恩还发现,性格急躁的孩子,父母继续生育对他们几乎不造成影响,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国外还有研究,通过统计学龄儿童报告,针对弟弟妹妹的嫉妒情绪次数可以发现,女孩产生嫉妒的次数多于男孩。

准备生二孩的你,或许可借由上述研究,判断你的孩子嫉妒二孩的程度有多高。

观点二:根在父母,跟家庭教育有更大的关系
父母应该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引导大孩子:强调二孩不会影响父母的爱,二是引导孩子喜欢弟弟妹妹


在西方国家里,当父母决定多要一个孩子时,往往要先对即将当哥哥姐姐的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引导。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家里要多一位新成员。

 在这个阶段,爸妈和家人,甚至周围的亲戚朋友,会把注意力放在更小的孩子身上,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爱的;并且最好让孩子自己感觉很想要一个弟妹。这样,孩子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孩子终究是孩子。当真正成为哥哥姐姐的现实一步步来到,已经有了“领地”意识的大孩子,自然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当孩子感觉原本属于自己的爸妈、家庭和玩具要被分去时,就会表现出黏人、争东西等行为。

[/b]

有的父母会有两种应对的方式:


1、训斥孩子不懂事,不体贴,不为大人着想;

2、不断额外补偿,给予食物、玩具,用物质上的东西来弥补。不过,这两种方法效果都不好。

第一种没有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更多是家长的视角,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而第二种呢,看似在找平衡,但平衡很难找,且会为以后不断的纷争埋下隐患。
推荐:  懂得调动大孩子的责任心,充分肯定T A的存在价值


法国有部电影叫做《小淘气尼古拉》,电影中,小尼古拉以为父母要生个小弟弟,从此就抛弃他了。于是,尼古拉纠集了一众小伙伴,用了送花、大扫除,等种种荒谬的方法,想阻止弟弟的出现。结果,父母生了小妹妹,尼古拉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哥哥”的角色!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大孩子承担起责任,从而调动起了大孩子去帮助小孩子的动力———每个孩子其实都想当英雄,有成就感,被表扬!当很多父母因照顾新生儿,而想如何补偿大孩子时,或许应换一种思路,充分肯定大孩子“存在的价值”。一旦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孩子往往会做出令父母惊喜的表现和成绩来。

中国父母应该特别注意的或许有两点:


一是当母亲忙于照顾新生二孩时,父亲应该更多主动承担补偿第一个孩子情感的责任;

二是孩子发出请求时,要积极进行情绪交流,多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轻吻、抚摸。




    关注 养生之道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