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遵义人,这才是我的乡愁.....(贵州方言)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的夜晚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是儿时的记忆
回不去的是故乡,忘不了的是乡愁。无论是夕阳下父亲牵着耕牛归来的身影,母亲在冒着黑烟的灶台前忙碌的身影,还是放学途中与小伙伴的铁环比赛......童年的一切,都如同电影般记录在儿时记忆深处。
〓铁环〓


那时的农村还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那时的自己还是个熊孩子。每天放学途中,拿出喜爱的铁环,一路上和玩伴比赛:谁跑的最快、谁的铁环一次也没掉过.....哪管什么尘土飞扬、鸡飞狗跳,早就被自己潇洒帅气的动作帅到了!
〓灶台〓



那时的农村大多是黄泥和石头垒起的灶台,上面挂着腊肉。每次放学到家,看到的总是妈妈围着灶台忙活的身影:一会儿添柴、一会加水。妈妈的味道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诞生。最难忘的还有在灶台灰堆里埋的红薯、夹生的饭团......
〓石磨〓


在农家的后院,总能见到这样一方石磨。每当听到叽嘎叽嘎的声音,就知道有人家在研磨做美味了,大家都很好奇的围在石磨旁,看一粒粒泡好的豆子磨成雪白的浆流下来......
〓爆米花机〓



“嘭……”的一声巨响,散着热气冒着白烟香酥可口的爆米花就蹦出来了!只要听到打爆米花的人来,小孩子们都会奔走相告、争先恐后的背上苞谷,拿上糖去机器前排起长龙,打上一大袋子。


乡愁,是舌尖上的甜蜜
从酒席上带回来的水果糖、粘牙的麻糖、好吃又好玩的麦芽糖、要拼运气的糖画、甚至是用来“打虫子”的宝塔糖......长大后,浓得化不开的甜蜜与故土情结、古老的乡愁,因为这种粘粘的、甜甜的味道增加了几分甜蜜与醇厚。
〓麻糖〓


卖麻糖的人总是挑着担子四处叫卖,手里的锤子敲得麻糖叮当作响。多少年后,叫卖声、叮当声如同最悦耳甜蜜的音乐和麻糖甜蜜而又粘牙的口感时时萦绕心间,无法忘却。锤子敲下去的是甜蜜,麻糖黏住的却是乡愁。
〓麦芽糖(搅搅糖)〓


多少次放学后,在校门口掏出藏了一整天的零花钱,买上一支麦芽糖(搅搅糖),卖糖的婆婆拿根竹签一搅就好了。拿在手里,肯定不是先往嘴里送,搅着玩,什么时候玩够了,再将这甜蜜的“玩具”解决掉!
〓糖画〓


师傅以勺为笔、以糖为墨,一会儿工夫,一件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就出现在眼前。龙凤、十二生肖、蝴蝶、青蛙......一块钱一次能转到哪个全凭手气,龙凤最是难得。拿到后根本舍不得咬,在心里默念无数遍“再看,我就把你吃掉”后,才慢慢舔着这件甜蜜的艺术品。
〓宝塔糖〓


宝塔糖虽然叫做糖,却是一种打虫药。在那个时候蛔虫病非常普遍,把驱虫药做成这种宝塔糖,五颜六色、甜甜的小孩子都会乐意吃。甚至还会变着法儿,骗吃。忆起的是甜蜜;忘掉的是肚疼。


乡愁,是斑驳的老照片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回忆,一个城市泛黄的旧照片,书写着曾经的过往,记录着城市成长的历史。就算时光和距离让我们远离那块曾经熟悉的热土,透过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也可以将压在心底的怀念记起。
〓丁字口〓


80年代的丁字口和现在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相必还显得十分空旷甚至寂寥。那时在遵义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里也是算的上是地标建筑。经历过那段熟悉路途的你,想必必一眼就可以认出。
〓遵义公园〓



那时候的遵义公园没有海盗船、没有摩天轮、没有过山车只有简简单单、挤满了人的滑滑梯。那时的遵义公园还需要门票,但对于娱乐设施匮乏的时代,一声“逛遵义公园去!”承载了多少70、80后的幸福童年记忆。
〓湘江河〓


这个时候的湘江河畔还没有成荫绿树,没有夜晚的霓虹灯只是简单铺成的石板路。却承载着那个时代遵义人的浪漫情怀,多少情侣在这第一次悄悄牵起手,看到这张泛黄的照片多少甜蜜的记忆一下子想起。
〓火车站〓


普通的三层小楼,多少游子从这里出发踏上征程,从此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符号,时时萦绕窗前的白月光;乡愁成为永恒的话题,长在心间抹不去的朱砂痣。


乡愁,是游子耳里的乡音
独在异乡,最解乡愁不过就是一句熟悉却陌生的乡音,鲜明活泼的遵义俚语从牙牙学语便记住了它,身边却再也无人与你说起。“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刻在骨子里的乡音,便是一声鸟叫也能引得热泪盈眶。
〓遵义话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你的乡愁是什么?
阅读是一种智慧,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编辑回复 “贵州方言,贵州话” 获取跟多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支持我们,请记得点赞或留言哦↓↓↓


    关注 方言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