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互联网+转型的人才之痛

 

这是一篇经验总结,笔者在为多家向互联网+转型企业提供人才管理服务时,切身体验到了诸多转型的无奈与挑战,以下四点尤为突出:

1

新老业务左右手互博,内部利益冲突强烈,部门壁垒坚厚

在转型企业,传统业务与转型业务具备不同的业务特点,传统业务是主要的现金流和利润来源,而转型业务是未来的机会点。转型业务开始时震荡前行,并且获得公司更多资源配比,这时候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就会显现出来,传统业务员工对新业务的敌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

肖知兴教授在《互联网转型为什么那么难》一文中指出:

面对转型的时候,各级员工自然会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选择局部利益,在当期利益和未来收益之间选择当期收益,大家逐渐集体无意识地陷入一种“大不了大家一起死”的恶性内斗。



2

新业务团队组建存在的潜在冲突

在转型业务中,企业通常这样布局人才:



带来三个明显的潜在冲突:

1、很多新的领军者往往是由于非常好的业绩和魄力转调到发展新业务,然而,这样的优秀人才更容易陷入“经验陷阱”,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说:“企业转型最大的障碍是很多人总沉溺于过去的成功。”张瑞敏也说:“企业的转型探索就是和原有的传统思维、所谓成功的经验做斗争。”

2、传统企业的工作风格让互联网人才望而却步。我们做过一个调研,鲜明的对比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风格冲突。这一点在前期文章《互联网思维就是人力资本主义》有所提到,具体阐释可详见此文,不再重复说明。



3、老员工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新业务之间不匹配,需要大量时间重塑,而转型期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时间。而市场留给转型的窗口期非常短,要求人才快速转型。

3

文化陷入组织惰性,人才创新驱动不足

不可否认,传统企业都经历过辉煌,但是伴随成功而日渐增长的组织惰性已经侵蚀着组织的活力,爱迪斯称之为“大企业病”,这种组织惰性来自于思想和行为上对过去成功的过度依赖,是组织行为陷入了舒适区的结果。在转型期,这种文化更是致命的。

张近东说:“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企业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故步自封,也不能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源自《苏宁转型进入深水区》

不能有效地去除组织惰性,企业就无法焕发出活力,就失去了实现超越的根本动力,更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遍览苏宁企业文化,人才观浓缩成了三个词语:“敬业、专业、事业”;“同事重于亲朋”的管理理念更是调整为“个人成就驱动、小团队作战”,强调个人和创新;华为提出“班长的战争”,海尔组织改革“平台主”、“小微主”,无不是通过组织上的小团队改革催化互联网+时代的创新。

4

现状认知不足,高层思想未能统一

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各层级人员并未达成共识。对于老板来说,转型是生死大事,而对于员工来说,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我们经常见到“老板焦躁不已,员工无动于衷”的局面,更有甚者,早在企业启动转型时,员工已经准备好了后路。


    关注 产品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